- 罗鸿书;王树印;
<正> 康定碳酸盐岩石中层控型金矿,远景可观,矿床类型新颖。它的发现,在四川金矿地质工作中无疑是一项新的突破。一,矿床产出的地质环境康定金矿区在大地构造分区上位于扬子准地台康滇地轴北段的西缘,与松潘甘孜褶皱系毗邻。在区域构造上位于康定大断裂的侧旁,界于郭达山断裂及杨康坝断裂之间;滑山向斜的东翼。区内地层不整合超覆于澄江——晋宁期花岗岩之上,依次出露震旦系上统陡山沱
1982年02期 v.3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1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向英筑;
<正> 四川是我国重要产金区之一,在当前工作程度较低,对矿质来源和矿床成因等均研究不够情况下,在前人工作成果基础上,着重从地质特征的角度出发,对四川省原生金矿类型可初步划分为:(一)、含金花岗伟晶脉(二)、热液充填(交代)型金矿1、含金石英脉
1982年02期 v.3 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曹正枢;龚志大;
<正> 矿区位于川西高原理塘县城西15公里之无量河(金厂沟)两岸。矿区面积10Km~2(长14Km、宽0.5—2Km),川藏公路横跨矿区无量河北岸。矿床属河流冲积成因、阶地一河床型砂金矿。1980年初查发现、并圈出了十个混合砂金矿体,1981年选择矿区南东长10Km的地段详查评价,初步认为是一个品位较富、埋藏浅、可选性好的砂金矿床。矿床远景规模较大、水源充足、交通方便,适于中一小型机械露天开采。
1982年02期 v.3 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大伦;芶祖尧;
<正> 康滇地轴中段的富铁矿是指除了攀技花式钒钛磁铁矿床以外的,分布在会理、会东、德昌、沪沽一带的双水井组,天宝山组,九盘营组地层中的富铁矿床。如最有名的双水井式赤铁矿、新发赤铁矿,小街、兴隆菱铁矿,沪沽、拉克、大顶山的磁铁矿矿床等。这些矿床与一定层位有关。前人过去认为它们属于沉积变质铁矿床,近年来认为是热液矿床、矽卡岩型矿床以及侧分泌型层控矿床等成因类型。我们认为这些矿床在成因上都是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各种类型铁矿床。如双水井一满银沟、香炉山一鹦哥咀,双凤山、雕子崖、新发、毛姑坝等地的赤铁矿矿
1982年02期 v.3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建中;
<正> 解放以来我国地质工作者在攀西地区作了大量工作,发现和勘探了四大矿区,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钒钛磁铁矿储量。然而,要想在地表发现工业矿床的可能性已大为减少了。因此必须加强深部矿床的预测和普查,特别是在交通方便的地区开展这项工作更有经济价值。本文试图朝这个方向作点努力。米易(新农村)岩体,又称东山岩体,为辉长岩体,位居米易县城东侧,紧靠成昆铁路线之米易车站,交通方便。前人对此岩体有以下几种认识:岩体小,只有4KM~2,分异不良;
1982年02期 v.3 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谢国铭;白崇裕;王道悟;
<正> 西昌南部即地质术语中所指的康滇地轴或川滇南北构造带中段,为我国三线建设重要工业基地——攀西地区。区内具有丰富的黑色金属及有色金属矿产资源。此文系根据西昌各地质队长期工作积累资料及我队大比例尺区域编图资料整理,重点介绍铅、锌、铜、镍、锡五种矿床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1982年02期 v.3 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荣春勉;唐定远;
<正> 本文以历年积累的地质资料为基础,通过野外实地踏勘对龙门山中南段(江油—天全)产出之铅锌矿产,从地质背景、典型矿床、成矿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研讨,并有简短的结论。现摘要如后:一.地质背景,研究区在前震旦纪为岛弧型优地槽。震旦纪缝合线西移转化为冒地槽,这两个时代形成的北东向构造格架及富含 pb、Zn、Cu 等金属的地层,对尔后铅锌矿石的形成
1982年02期 v.3 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茂良;
<正> 嘎村含金富银多金属矿床位于四川白玉县境内,海拨4100—4600米。这是1:20万区调中发现的重要矿床之一,近年来四川省地质局一○八地质队进行普查。在拉萨高原地质讨论会(1979年)和杭州矿床会议(1980年)上,这个嘎村式矿床曾被介绍过,受到地质界的广泛注意。这个矿床形成于晚三迭世图姆沟(相当于诺利克)期。矿体产于一个长轴近10公里的酸性火山穹丘边缘与侧旁。这个火山穹丘可能是一沿近南北方向线状展布的火山穹丘群。因
1982年02期 v.3 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鸿冀;
<正> 马松岭铜矿位于四川省彭县白水河,是国内著名的黄铁矿型铜矿,为建国后投建的第一个铜矿山,目前已接近采毕。为开展外围找矿,进行了化探原生晕工作。工作重点是马松岭和新开硐矿体,及马北矿染带。围岩主要是绢云母斜长片岩和绿泥斜长片岩。选择 As.Hg.Cu.Zu.Pb.Ag 为指示元素。其中 Cu.Zu 是成矿元素,As、Hg是远矿指示元素,Pb、Ag 是近矿指示元素。因为本区地形极为险峻.所以采样点按不等距剖面布置。又因在各类火山岩中,指示元素的浓度差异很大,且考虑到背景和异常下限是个
1982年02期 v.3 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姚家栋;
<正> 矿浆的含义,由于各学者对矿床研究角度不同,因此对它的台义亦有不同理解。笔者在这里所说的矿浆,系指从一种熔浆团中可以直接晶出有用金属矿物并冷凝结晶形成具有工业价值的金属矿床或工业矿体,我们称这种熔浆团为矿浆。它是一种高温、特高浓度矿质熔融体,与一般岩浆晚期含矿热液或热水含矿溶液有本质不同。近些年来,矿浆成矿问题的研究已日益为广大矿床地地质工作者所重视并有较大进展。例如,国内外一些金属矿床地质工作者在研究某些铬铁矿和铁矿床地质时,曾证实有铬铁矿浆和铁矿浆的存在。我国岩浆硫化铜镍矿床是否有
1982年02期 v.3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万年;
<正> 滇西汞矿分布于怒江以东、金沙江——红河以西地区。大地构造上属于三江褶皱系。目前巳知汞矿床(矿点、矿化点)60余处。在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通过部分野外和室内研究,我们对本区汞矿的某些成矿地质特征和矿床类型有如下一些初步认识:一.成矿地质特征
1982年02期 v.3 14-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朱觉人;巫声扬;冯佩莘;王德生;马占文;
<正> 本文认为川北砂岩型铀矿床是地台盖层中大型陆相红盆内比较典型的层控型矿床,是在干旱炎热的古气侯条件下,在成岩作用中局部富集的基础上,经过进后生(成岩后生)作用重新分配和富集的结果。铀的成矿与有机质的吸附及还原作用密切相关。其层控的成因模式如下:一、地质环境:侏罗——白垩纪为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各地表现出同期异源异相的特点。含矿的陆相碎屑岩建造属河流相沉积。其相剖面特征是二元结构明显:下部旋回为灰色砂(砾)岩沉积,上部旋回为垂向加积的红色泥岩及粉砂岩,组成多个重复的单同不对称韵
1982年02期 v.3 16-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林滨;高连舜;杨桂生;梅永利;
<正> 川北含铀砂岩,系指四川盆地北部和东部中生界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和下白垩统剑门关组底部浅色砂岩而言。经过几年来的野外调研,有以下几点认识。一.白垩系剑门关组冲积相特征<一>砂岩体呈长板状,长透镜状和透镜状;<二>剖面具明显正向半韵律旋回的二元结构;<三>单向流水作用明显;
1982年02期 v.3 18-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下载次数:12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巫声扬;王德生;马占文;
<正> 三0三地区位于四川盆地北部,铀矿化产于白垩系底部浅色砂岩中。目前已查明有工业矿体的存在,并控制了一定的远景储量。因此深入研究矿床物质成份及控制因素,探讨矿床成因,对在四川这样的大盆地中普查找矿,寻找富大矿体都有重要意义。经研究该矿床物质成份有以下特征:1.含矿主岩属陆相红色碎屑岩建造。矿化产于局部还原环境的浅色砂岩(砾)岩之中。
1982年02期 v.3 19-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广荣;
<正> 沉积环境和沉积岩相的研究,在近十几年来有很大发展,它不仅推进了沉积学的发展,而且大大推动了矿床学的发展,成为外生矿床理论的重要支柱之一。我国外生铀矿床分布广泛,并且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深入研究它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及沉积岩相的关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具有重要意义。
1982年02期 v.3 2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世汉;
<正> 本文介绍了511铀矿床所在地区的地层,构造及岩浆岩出露情况。总结了这一地区志留系地层地质特点和富铀特征。叙述了铀源层中顺层断裂、斜向断裂的控矿特点。
1982年02期 v.3 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在霞;张玉成;
<正> 四川中生代含煤建造形成于晚三迭世至早侏罗世。煤系地层沿四川盆地周围的大邑、彭灌、广元、万源、巫山、黔江、古蔺、筠连等地分布;盆地内部在达县、重庆、永荣、资威、乐山、雅安、以及川滇古隆起区上的石棉、甘洛、会理、盐边、宝鼎等地都有广泛的分布。本文涉及的四川盆地范围,西起东经102°45′,东迄110°左右、南至贵州遵义附近,即北纬27°30′,北界32°30′即广元至旺苍一线。面积30余万平方公里。
1982年02期 v.3 2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远贵;
<正> 华蓥山煤田位于四川盆地东部,为川东重要煤产地之一。本文着重对该田晚二迭世龙潭组成煤规律进行探讨。1.含煤地层特征:含煤地层由泥岩、砂岩、石灰岩和煤层组成,属海陆交替相含煤沉积,厚度为110—147米,平均厚度128米,含煤2—9层,煤层总厚1.85—5.89米,平均厚度3.87米,含煤率1.25—5.35%。2.成煤规律:第一.龙潭组底部含煤最佳,全区具有可采煤层存在,从大量资料分析表
1982年02期 v.3 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佑才;
<正> 本文根据1:20万区域地质资料结合笔者多年在龙门山,大巴山地区的实地观察,将本区晚二迭世煤田划分为三种煤田(产煤地)的成煤类型:1.滨海冲积平原型:分布于安县太平天台山—桑枣,金溪沟—花板沟—北川县三星,广元县月坝—罗家坝等地。它和川滇东侧相视,邻近古陆含煤建造为粗碎屑沉积,氧化环境占优势,常见煤层遭受冲蚀,浪击的现象的地段呈现薄煤层和煤线。2.滨海平原—拗陷平原型:分布绵竹红岩,天池、睢水等地含煤岩系总厚为166—117
1982年02期 v.3 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焕杰;
<正> 近年来,潮汐沉积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笔者(1977—1980)年先后根据现代与古代沉积,初次提出了广西晚二迭世合山组碳酸盐岩型含煤建造为碳酸盐潮坪沉积的观点。但是我国晚古生代含煤建造多是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含煤建造类型,陆源碎屑沉积为主的含煤建造有无潮汐沉积,陆源碎屑潮坪能否成煤,这是摆在煤田沉积学工作者面前急待解决而且必须探讨的问题。陆表海碳酸盐沉积模式的建立,反映了国外近二十年来全新的碳酸盐岩沉
1982年02期 v.3 27-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小川;陈礼贤;
<正> 根据须家河组的岩性岩相特征和在盆地内的分布情况,笔者认为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沉积环境既不是陆相的湖泊环境,也不是滨湖的三角洲环境,而是由早期的潮坪泻湖和滨海三角洲环境逐渐变为陆相的河流环境。以川东达县地区为例,须家河组四、五、六、七段为蛇曲河流环境。它包括河床滞留沉积、边滩沉积、堤岸沉积、决口扇沉积以及洪泛平原上的漫滩湖泊和漫滩沼泽沉积。这种河流环境既有别于三角洲的分流河道环境,也不同于湖泊——河流环境。主要煤层形成于蛇曲河流洪泛平原上的小型泥炭沼泽中。须家河组一、二、三段
1982年02期 v.3 28-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建国;
<正> 华南海相三迭纪的各个沉积(地层)区中,只有稳定的扬子区海台或碳碱盐坪台上才见有蒸发岩沉积。在这套沉积中已经发现十一个蒸发岩层位,其中七个层位见石盐岩和少量钾镁盐矿物。从蒸发岩相系列、沉积构造、盐类矿物组合、以石盐岩溴氯系数、硬石膏岩硫同位素为代表的地球化学指数、以及成盐前的碳酸盐沉积中所发现的菊石、有铰纲腕足类、双壳类、海百合、底凑有孔虫等生物组合,诸标志系列都说明这套碳酸盐—蒸发岩沉积具有确定的海相性。
1982年02期 v.3 29-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谭建;
<正> 世界上主要大型石棉矿床,都产于蛇纹石化富镁超基性岩中,而以横纤维石棉矿床居于多数,纵纤维石棉矿床则少见。关于蛇纹石化与石棉的成因问题,众说纷纭,到目前为止,尚未得到统一的认识。有关石棉的论著,谈及的主要为横纤维石棉矿床,至于蛇纹石化与纵纤维石棉的成因关系,则很少涉及到。规模巨大而具有很大工业价值的川西纵纤维石棉矿床,不仅是我国独特的,而且在
1982年02期 v.3 3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朗先;
<正> 该矿床单独产光学萤石,为世所少见。矿床所在区域处于"康滇地轴"近北端之东翼,区内褶皱平缓,主要展布北东向和北北西向两组压性构造形迹,并显示后者受前者改造。区域地层为 Zα—K,累计厚度5900—8200米,其间缺失 D 和 C。各系地层之间均为平行不整合关系。区域西部有一较大的早震旦世花岗岩体呈北东向延伸,构成一背斜的核部。背斜南东翼为 Zα—P,倾向南东,倾角仅十余度。矿床即赋存于该翼寒武系与震旦系平行不
1982年02期 v.3 32-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4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盛鼎;肖坤模;
<正> 腰子口滑石矿产于沉积岩中,它与岩浆岩和变质作用无关,为一新的沉积矿床类型。因色黑,故命名为黑滑石。矿点位于南相万盛火车站1.5公里,南半山坡上。近两年来我队对该点进行了系统的探槽,浅钻工程揭露,经普查评价后,其矿的地质特征简介如下;该点构造属南桐桃子荡向斜东翼,矿区小范围内地质构造极为简单,地层呈单斜,为南北向陡倾斜向西产出,倾角65—85°。出露地层为(由上而下):
1982年02期 v.3 33-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K] [下载次数: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益康;
<正> 本文结合四川省若干有色黑色冶金矿产地质勘探的实例,从四个方面探讨了如何提高冶金矿产地质勘探的经济效果。一.在普查评价阶段,首先要根据国内外冶金矿产品价格和供需情况中长期变化趋势的研究,相应地部署普查找矿;其次,在普查评价阶段还应当估算未来开发的经济效益,确定在特定开发条件下,所找矿床的规模和品位的下限,决定工作方向;第三,生产矿山具有现成的采选冶生产能力,在生产矿山及近外围找矿,所增加的储量,它的货币价值大于新区同
1982年02期 v.3 35-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云湘;
<正> 攀枝花—西昌裂谷带即原习称的"康滇地轴"分布区域。近年来不少人用板块构造理论对本区重新进行了研究认为:它是一个大陆裂谷带。提出这个命题并对它进行认真讨论和分析,对于加深本区的理论认识,从而更好地阐明地质构造演化发展和成矿规律都是十分重要的,有意义的。
1982年02期 v.3 36-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郝子文;俞如龙;
<正> 据目前研究认为;二迭——三迭纪时期,北面劳亚古陆和南面冈瓦纳古陆之间横亘着一条近东西向的楔形大洋,命名为古特提斯;约在三迭纪末到侏罗纪陆续关闭。从侏罗到白垩纪,在与其大致相当的位置,同样出现过一个大洋,则称之谓特提斯或新特提斯,大约在始新世到渐新世闭合。自白垩纪到现在,一般认为是目前的地中海。在上述范围内,这些大洋相继产生乃至先后消失,不少作者认为是冈瓦纳古陆北缘分裂的一组微大陆向北漂移和碰撞的结果。即前一大洋缩小和消失的过程,同时也是后一大洋产生和扩大的过程。据 Stockln~i
1982年02期 v.3 38-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骆耀南;
<正> 本文应用板块构造学说,通过对地层沉积亚相与建造序列的分析,结合构造——岩浆事件和同位素记年资料,把地质上习称"康滇地轴"构造带的古板块历史演化分为以下三个大的发展阶段:一.康慎古岛弧褶皱带的形成——在漫长的前震旦纪构造发展历程中,"康滇地轴"实际上是西边—古洋板块与东侧扬子微大陆边缘上的古岛弧带,其板块边界类型同现代西太平洋的弧沟系大体相仿。
1982年02期 v.3 39-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1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杨恩逸;
<正> 本文基于区域矿产综合研究资料,结合作者近三十,年野外地质调查实践,尽可能联系最新理论,参考有关该区已发表的论点,用对比归纳的方法,以实验材料为佐证综合论述康滇地区的地质构造属性及区域矿产特色。据目前资料可以得到初步结论:本区处于东亚镶嵌板块的中国断块上,暂拟名为"康滇菱块构造"。这个破裂的菱形断块由更多的不同级次小断块组
1982年02期 v.3 40-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聂坤辉;
<正> 大致沿着东经102°度,在四川西部和云南中部,自晚震旦纪以来存在一个南北向隆起带。按不同的大地构造观点称为:川滇南北向构造带,"康滇台背斜","康滇地轴","康滇地盾"等。川滇隆起特是川滇南北构造带的主轴。它的雏型是一个呈锯齿状展布或追踪型的岩浆杂岩带。它孕育在前震旦纪纬向构造体系基础之上,发生于早震旦纪的构造岩浆活动之中,而且
1982年02期 v.3 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下载次数: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严光辉;
<正> 安宁河断裂,是我国西南地区一条规模较大、具有长期发育历史的继承性深断裂带。由于所处的地质、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历来为地质、地震工作者所关注。然而,对它的成因、现今活动性质,它与地震活动性的关系,众说纷纭,莫哀一是。故有讨论之必要。一、区域构造特征提引安宁河深断裂带,位于康滇地轴轴部。属川滇南北构造带中北段的一重要组成部份。
1982年02期 v.3 43-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刘福辉;
<正> 扬子断块区西南缘系指西昌、凉山、滇东一带,大体包括大家所熟知的康滇地轴及其两侧拗陷。本文论述东经101°—103°,北纬26°—29°范围内断块构造轮廓。一.断块构造的基本轮廓我们认为本区基本大地构造轮廓是由各级块体和块间线性构造接合带镶嵌而成的断块构造。根据深部结构、盖层的沉积建造、岩相、厚度、构造形变和岩浆活动的差异,将本区划
1982年02期 v.3 4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韩永辉;康忠林;
<正> 在学习各家关于扬子地台基底演化论述的基础上,综合大量区域地质调查资料,从基底岩系的沉积特征,构造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并结合航磁资料,初步探讨基底地壳的演化过程,固结程度,结构特点。通过对"黄陵背斜"区和神农架地区的崆岭群和神农架群的分析对比,从两者的原岩的沉积特征和变质程度,混合岩化作用等的巨大差异性和构造发展特点的一致性论述,认为崆
1982年02期 v.3 47-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唐若龙;
<正> 一、层块构造的理论依据及分类由于地球内部物质的迁移)即能量的蓄积与释放),引起地球的热胀冷缩,从而控制了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根据"角动量守衡的原则:热胀则慢转,产生纬向挤压,冷缩则快转,产生经向挤压。故出现两种不同方向的剪切断裂和张性追踪断裂,将地壳切成若干块体。由于地球是具有层状构造的(如地核,地幔,地壳),所以使被切割的地块在平面上具有块状特
1982年02期 v.3 48-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谢琪;张宗命;
<正> 本文认为,四川盆地中部现今基底隆起地带,原是一个呈北东向展布的古老"微型大陆(Microcontinent)"。从武陵期(14亿年前)开始,在此"微型大陆"的东南和西北两侧,以板块构造的盆一弧一沟系列型式,开展其构造演化,两侧板块俯冲系统的走向,具有北东定向性,俯冲系统的对峙挤压,控制着四川盆地的形成及其内部主体构造线北东向展布的
1982年02期 v.3 5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何天华;廖乘风;
<正> 本文以海西期沉积建造为基础,二迭系阳新统有机质演化为条件,结合印支—喜山期的构造发展,探索四川盆地上古生界(泥盆、石炭、二迭系)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及其分布规律。全文共分四个部分,附图七张。第一部分:从断裂和多旋回论的观点,扼要论述了加里东—海西期古构造格局和同期断裂活动带对泥盆、石炭、二迭系沉积特征和地层分布的控制。文中浅谈了海西期沉积建造
1982年02期 v.3 53-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邢无京;
<正> 该区位于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西缘,属川中褶带与川西褶带交接部位。龙泉山纵贯西部为成都平原以东天然屏障,也是构造分区界线。川西为广袤的第四系复盖,川中基岩广泛出露,构造形迹微弱,且方向散漫不定。龙泉山构造形迹明显,主体褶皱为箱状背斜,两翼走向逆断层发育。一.构造体系划分(一)新华夏系包括龙泉山褶带、成都凹陷等。除有较典型的纵列构造外,尚有与其
1982年02期 v.3 5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文岳;
<正> 龙门山地处地槽和地台过渡带,但"槽","台"的分界应划在哪里?以中段为例、就有三条区域构造线,即东部的彭灌断裂、西部的茂汶断裂和其间的映秀断裂。根据区域地质情况分析,笔者认为应当以茂汶断裂作为"槽""台"的分界。这就有两个问题需进一步认识,其一是"后山带"的下古生界经过浅变质,划入地台是否合适。对于这个问题,在分析了这套浅变质岩系的原岩以后,笔者认为其建造性质与东部"前山带"时代相当的未变质岩系相
1982年02期 v.3 56-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1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胡建中;
<正> 此为1973年笔者在部二大队(原七普)时与李泽东、殷仲大等同志的一项专题研究,由于种种原因未曾发表。在中国地质学会成立六十周年之际,为活跃学术,提出来请大家指教。本文是在收集有关单位的地质、物探、深井资料基础上,结合野外对威远西部某些结构面性质的观察,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多系个人看法,部分为集体看法。本文的中心思想在于阐述基底构造、古构造对构造体系成生发展的影响,而构造体系成生发展的早期阶段的构造特征又
1982年02期 v.3 57-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蒋炳铨;
<正> 川东隔挡式和黔东北隔槽式褶皱是我国最典型的隔挡、隔槽式构造分布区,对其力学成因,历来有所分岐。笔者以为它们系在一些深,大断裂限制下盖层滑动的产物。从龙门山断裂带至雪峰隆起,如果作一 NW∽SE 向横切剖面(分别从天全—青山岑,华蓥山—雪峰山),便可见一十分有趣的现象,即以川中隆起为中心,其两侧不论在基底起伏、地层展布、褶皱形态、深大断裂的分布以及构造强度面,都有大致成带对称分布的特点,只不过西翼各带宽度很窄、变化迅速而巳。反映了其间具有密切的成因联系。
1982年02期 v.3 58-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赖祥符;罗木金;
<正> 位于川西北的岷江断裂,是一个引入嘱目的构造形迹,它和松潘、漳腊一带的矿产,地震现象至关密切。本文以比较丰富的实际村料描绘了这一构造形迹的特征。岷江断裂沿岷江和涪江上源南北延伸近百公里,具有如下的特征:1.断裂有明显的"分段性"。断裂北段和南段走向近南北,力学性质为压性或压扭性。断裂中段走向北北东,具张(扭)性。断裂的分段表现于地貌上尤为明显。
1982年02期 v.3 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曾金源;
<正> 松藻鼓包构造位于四川盆地东南缘,因其构造形态特殊,既不是习惯称之"构造鼻",也不是"穹窿构造",其形态为褶皱鼓包,故笔者特许"松藻鼓包构造"一词,以示与其他构造相别。此构造在松藻矿区中段,九龙山背斜西北翼之次一级褶皱中。以三迭系地层为核心,东南缘为二迭系志留系,西北缘为侏罗系其走向向西北突出带状分布。鼓包长宽比大致二比一,面积约150KM~2。从整个矿区岩层走向联系看,如两头缩小平底中间向外鼓出
1982年02期 v.3 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郑友福;
<正> 川西丹巴、道孚地区存在着南北向、北西向、东西向及弧形等褶皱型式,它们常组成横跨褶皱、重褶皱及限制褶皱等多种复合褶皱。丹巴杨柳坪、格宗及遭孚云祝措等斜跨褶皱实例说明北西向褶皱与南北向褶皱呈斜跨复台关系,丹巴半扇门、井备、纳交等地的重褶皱分别说明南北向重褶为北西向、东西向重褶为南北向、北西向重褶为北北西向;道孚木茹及丹巴甲斯观的限制褶皱分别说明南北向褶皱
1982年02期 v.3 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K] [下载次数: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富斌;范文纪;
<正> 贡嗄山周围存在着3000米至5800米高度不等的六级剥夷面或山顶面。其间有明显的坡折带,为新断裂或继承性断裂通过处,往往形成构造型"哑口"或深切河谷。它们可能是印支运动,特别是燕山运动后,直至上新世末,经受长期剥蚀夷平作用所形成的古剥夷面,在更新世初开始的大面积强烈抬升过程中,为断裂所支解。大渡河与稚砻江可能是在古剥夷面解体过程中发展而形成的。根据六个碳—14年龄样品资料和干流与支流的阶地沉积物的对比分
1982年02期 v.3 62-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蒋里君;
<正> 地球自转角速度的不均衡变化,地幔流动的地球动力学研究,已引伸到作为岩石圈运动机制及其对板块的系统解释,重组了解地球科学的新学说。并把新学说向前推进到地球内部,而板块说只涉及到地球外层。板块说的最大功绩是确定了岩石圈的生长和消亡,以及根据其边界条件和力学系统而将岩石圈划分为几个大的板块。但它的最大问题也正是引起生长和消亡的机制?除此,还有产生
1982年02期 v.3 63-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K] [下载次数: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弋泛;
<正> 以预测地震为目的地的震前各种征兆,从古代就着手研究了。直至最近几年用地球化学方法作为前兆现象来预测地震才引起了人们的兴趣。对地震危险区特征的了解以及预测未来地震的发生除了当前常用的一些方法之外,探索另外的方法或许是有所裨益的。对渡口市区主要部份面积约670Km~2的范围内采取了各类岩石标本500块,所代表的时代从前震旦纪的变质岩到震旦纪、古生代、中生代及新生代的沉积岩和岩浆岩等。采取的岩样
1982年02期 v.3 6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葛俊骥;
<正> 通过对大量地下水异常、动物异常和岩石实验等资料的分析、研究,建立起了一个综合性的临震标志。这一标志的最大特点,不象已有的这类标志是建立在某种单一前兆的某些特征量上,而是建立在由多种前兆现象在时空展布规则性所体现的急速形变场和破裂场的规则变化上。因而可以说,这样一个标志对作好临震预报工作会是大有裨益的。作者将地下水和动物异常分为:无震异常、前兆异常和震后异常三类。指出了各类异常
1982年02期 v.3 66-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潘弋泛;
<正> 渡口是我国的重要钢铁工业基地之一,位于地震区。较详细地了解地震地质特征,准确地鉴定地震基本烈度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1965年以来,先后有许多单位在大量的野外工作和物探资料、地震活动等基础上作过基本烈度鉴定。为了对渡口地区的地震地质、地球物理、地震活动、地震危险区划和地震基本烈度等有
1982年02期 v.3 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小壮;
<正> 本文试图运用各主要大地构造学派的理论观点,地质历史分析与地质力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具体剖析松潘一甘孜褶皱系的构造演化特征。本文所称松潘—甘孜褶皱系的范围,限定于东起后龙门山—锦屏山深断裂,西止邓柯—甘孜—理塘—博窝深断裂,北界东昆仑—西秦岭南缘深断裂,广覆着巨厚的上三迭统西康群复理石建造的三角区域内。黄汲清先生等所称玉树—义敦褶皱带,本文将之划归三江褶皱系
1982年02期 v.3 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3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王家虎;包玉林;
<正> 会东地区位于四川省凉山州东南部,属会东县管辖。该区的前震旦纪地层主要出露在鲁南山以东,北起鲁吉,南、东到金沙江边。老地层多为东西向延伸的向斜、背斜构造。南部属云南大朵向斜的北西侧,往北有老油房向斜,小街背斜等。在大朵和老油房之间有麻塘断裂所隔。地层对比是以大朵的"麻地灰岩"和会东的雷古牛、竹林山、小街、以及亮口子的碳酸盐岩相对应。暂称为青龙山组,其下为黑山组,其上为力马河组;将力马河组的第一段(含
1982年02期 v.3 6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何大伦;芶祖芜;
<正> 康滇地轴中段的双水井组、天宝山组以及九盘营组,是一套含富铁矿的火山岩系地层,在空间上分别位于西昌以南的会理、会东、德昌,北至沪沽、汉源、甘洛一带。前人把它们分别划为前震旦系中部,上部或顶部层位。我们研究后,认为这些地层都是同一时代,同一层位,属于下震旦系、层位相当于苏雄组。文中引用大量实际资料,从七个方面论证了双水井组,天宝山组及苏雄组层位相同岩性岩相相似。第一,在岩性上都是一套陆相或海陆交互相火山冰碛岩系。提出了苏雄组底部及
1982年02期 v.3 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夏宗实;刘啸虎;曾良鍷;周萍清;李汝宁;
<正> 四川盆地晚三叠世———老第三纪陆相地层十分发育,为一套基本上是连续的河流相间有湖泊相沉积层,厚数千———万米以上。含植物、瓣鳃、腹足、叶肢介、介形类及爬行类,鱼类化石。三叠系与侏罗系界线可置于须家河植物群与珍珠冲植物群及以蕨类孢子占绝对优势与以克拉梭粉占绝对优势的两孢粉组合之间。侏罗系与白垩系界线可置于 Djungarica postiacu-
1982年02期 v.3 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卢孟凝;
<正> 本文根据我组十多年来积累的资料,结合一些兄弟单位的研究成果,将四川盆地上三迭统自下而上划分为:一.马鞍塘组主要分布于盆地西北部龙门山前江油至什邡的狭长地带中。时代为卡尼期。二.垮洪洞组我们将发育于峨眉、乐山一带的"海燕蛤"层与盆地西北部江油、什邡一带含"混生化石"的"马鞍塘上组"相对比,统称垮洪洞组。时代卡尼—诺利期。
1982年02期 v.3 72-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K] [下载次数:1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黄国清;
<正> 一、古生物特征一>.晚三迭世须家河组1.植物化石,计35属73种,其中有节类3属9种,真蕨类10属25种,苏铁类6属13种,银
1982年02期 v.3 73-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K] [下载次数: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袁昌明;
<正> 近年,四川盆地陆相侏罗系地层研究工作有了很大的进展。本文依据生物化石资料,结合岩性、岩相特征,对有关地层分层,对比以及分统界线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一.地层层序及岩性、岩相特征本文划分意见如下:
1982年02期 v.3 7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孟筠;
<正> 四川盆地白垩系发育,为非海相红色碎屑沉积,厚达3000余米,是重要的含矿层位。根据地层的发育情况、沉积相类型和构造发展历史的差异,可划分为梓潼—巴中、成都—雅安、宜宾—习水三个区。纵向上具有明显的三分特征,早期沉积物主要为河流相;中期为河流相夹沙漠相;晚期为湖泊相或河流相。下统与上侏罗统蓬莱镇组假整合接触;中统与下统为假整合接触;上统与下第三系整合过渡。
1982年02期 v.3 76-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玉文;
<正>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把四川盆地的侏罗—白垩系界线划在重庆群之顶,或城墙岩群之底,或天马山组之底。但经笔者深入研究有关介形类化石并与国际典型地区仔细对比之后认为,该界线应上提至城墙岩群中上部的七曲寺组上下段之间。典型的界线剖面位于中江石泉金鸡寺和永太老马山,以及德阳中德尖山寺。笔者对四川的侏罗—白亚系过渡层进行了生物地层单位的划分,命名了生物共存延限带Concurrent-range-zone(以下简称共延带)和生物组合 Assgmblage-zone.将整个过渡
1982年02期 v.3 7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赵裕亭;
<正> 一九七八年八月,金淳泰等同志在四川綦江观音桥测制志留系剖面时,采得不少笔石。同年九月,笔者陪同贺兰德教授、里卡兹薄士等前往参观该剖面时,又采了一些笔石。这些笔石经笔者鉴定后,分别属于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与桥沟组的笔石,其中的三个新属一半单笔石(Hemimonograptus)(新属)、三形笔石(Trimonograptus)(新属)及似普氏笔石(Quasipenerograptus)(新属),对单笔石类的演化起着重要的方向性的作用。单笔石类的笔石体,仅有一个上攀的笔石枝,但它们的胞菅形状较为复杂,根据它们胞
1982年02期 v.3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K] [下载次数: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岳志兰;
<正> 本文主要是通过高县、盐井溪、武隆——彭水、云阳沙沱及巫山大溪等剖面有孔虫的鉴定,总结了川东南地区有孔虫在各剖面的分布情况,纵向上的组合特征、在平面上的变化、并试探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提出初步意见供大家讨论。该区几个剖面的有孔虫大约有10个属:
1982年02期 v.3 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戴进业;胡秀军;
<正> 本文是我们近几年的工作总结,通过对一些重点剖面三迭纪牙形石动物群的研究,着重从生物地层的角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讨论,并初步建立了四川盆地三迭纪牙形石动物地层序列,文中还对牙形石动物的古生态及与沉积相的关系,在油气勘探上的意义作了粗浅讨论。一.四川盆地三迭纪牙形石的分布。三年多来,我们共分析了广元、江油、北川、安县、什祁、峨嵋、高县、合川、武隆、
1982年02期 v.3 8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巫声扬;王德生;马占文;
<正> 一九八○年我们在研究川北含铀砂岩物质成分时,再次发现了较多的自硒铁矿。这是继广东九室一九七九年在我国首次发现以后,再次发现的一种较罕见的硒矿物。并且与铀矿化在空间上和成因上都有着密切联系。为此我们做了一些矿物学研究工作。该矿物产于下白垩世苍溪组底部陆相红色碎属岩建造的浅色砂岩层之中。砂岩由石英(40—50%)、岩屑(50—30%)及少量长石(10%左右)等碎屑组成,胶结物主要为方解石,其次有少量泥质铁质物。白硒铁矿主要产于碎屑边缘及方解石胶结物之中,偶而也出现
1982年02期 v.3 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范志杰;
<正> 岩体分为 A、B、C 三个大的韵律旋回,五个岩相带。应变矿物主要见于 B 韵律旋回的下部 B_1岩相带中。下部 A 岩相带由橄榄辉长岩和含钒钛磁铁矿的橄榄岩、橄长岩组成,二者呈厚度不等的层状相间出现。辉长岩具辉长结构,块状构造。中部 B 韵律旋回可分为 B_1(下部)和 B_2两个岩相带。B_1岩相带由橄榄辉长岩和含矿橄榄岩、橄辉岩组成,其中含矿橄榄岩、橄辉岩主要分布于 B_1岩相带的下部,形成厚大的流层状矿体,向上则呈较薄的层状夹于辉长岩中,
1982年02期 v.3 83-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沈发奎;
<正> 位于康滇古裂谷带西支攀枝花裂谷三联点上的菩萨岩和米易二滩两地的野外地质调查表明,是个岩浆活动极为强烈的火山口。从菩萨岩火山颈中心向西北方向,依次出露菱形斑岩、歪碱正长岩、(被碱质交代的)变辉长岩、辉长岩。与菱形斑岩相伴生的还有正长岩、碱性正长岩、粗面岩、碱性粗面岩及 SiO_2过饱和的碱流岩、霓细岗岩、文象花岗斑岩,并有陆相中心喷发的碱性熔结凝灰岩。米易二滩则可见到、由底部的玄武岩到碱性玄武岩、岩
1982年02期 v.3 8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正> 以盛产攀枝花式钒钛磁铁矿而闻名世界的攀西地区层状岩体,都具有典型的韵律旋回性特征,韵律层和火成堆积结构。它是在康滇大陆古裂谷带构造拉张的特定环境中形成的层状火成堆积体。岩体受康滇古裂各带的严格控制,成群分布在康滇南北向台背斜两侧的,东支安宁河,西支攀枝花裂各带中。岩体原始侵位产状近于水平,顺层侵位于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质灰岩之中,外接触带普遍发生热接触变质作用,产生大理岩化,镁橄榄石化,矽线石—黑云母化等接触变质带。内
1982年02期 v.3 85-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光荣;杨兆光;刘怀仁;
<正> 四川西南早寒武世磷矿是扬子成磷区川滇成矿带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四川境内重要的成接触带则有冷凝边,证明层状岩体是随裂谷构造拉张而发生的岩浆活动"热侵位"的产物。磷地区和含磷层位。本区在构造上划归川滇黔鄂台坳或称"康滇地轴"轴缘坳陷。含磷地层包括麦地坪组及筇竹寺组中、下段(前三叶虫段)。二者统称为梅树村阶。这套地层以其特殊的含磷性,小壳化石的初次和大量出现。独具一格的沉积相型。与上下地层相
1982年02期 v.3 86-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2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刘怀仁;
<正> 扬子区(扬子地台)是冈瓦纳早寒武世成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扬子区早寒武世磷块岩矿床,是我国最重要的磷块岩矿床。扬子区早寒武世磷块岩包括两个含磷层位,即分别为云南梅树村组中谊村段和八道湾段所代表的年代地层单位。根据岩性、生物组合、沉积相旋回特征分析,前者与麦地坪组(川)、宽川铺组(陕)、戈仲伍段和冒龙井段(黔)相当。留茶坡组(湘)、西峰寺组(淅)及皮园村组(皖)顶部地层应有与之相当的部分。后者与九老洞组(川)、郭家坝组
1982年02期 v.3 88-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 黄恒铨;董贞环;
<正> 峨眉龙门洞三迭系飞仙关组为二套紫红色偶夹灰绿色的砂状凝灰岩,粉砂状凝灰岩与砾、砂质凝灰岩、粉砂质凝灰岩组成互层,其各层厚度不等。岩石具水平层理、低角度斜层理、交错层理以及条带状和包卷构造等。同时,生物遗迹如钻孔、爬迹构造也有所见。这套粉色岩组过去认为是浅海相而现今认为是河流相的正常沉积碎屑岩。笔者认为这套岩组是由
1982年02期 v.3 89-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沙殿棠;
<正> 石龙场构造中影响大安寨段介屑灰岩储集性能的因素不仅与复杂的成岩作用有关,同时还受到了局部构造应力的牵制。大安寨段介屑灰岩的成岩作用主要表现是介屑中的转化作用,重结晶作用,压实作用,压溶作用,两个世代的胶结作用及复杂的溶解作用。其中晚期压溶作用及溶解作用,都对大安寨段油气的聚集起着较好的建设作用。另外在成岩作用晚期所形成的"应变重结晶残余介屑灰岩"可能与局部的构造作用——压扭性应力有关。这类岩石
1982年02期 v.3 90-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贞环;黄怛铨;
<正> 合川盐井溪剖面,位于重庆北碚与合川之间。构造位置处于沥鼻峡背斜的南东翼,频临嘉陵江边的公路旁。该区三迭系下统嘉陵江组地层厚度为599米。分四段,为嘉一(Tij~1)、嘉二(Tij~2)、嘉三(Tij~3)、和嘉四段(Tij~4)。本文共分五个问题分别叙述如下:(一)嘉一、三段是一套灰色一褐灰色微晶灰岩、纹层状微晶灰岩及凝粒微晶灰岩为主要的岩石类型。嘉一段间夹砂砾屑微晶灰岩、介屑棘屑微晶灰岩条带。嘉三段间夹亮晶砾砂
1982年02期 v.3 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毓莉;
<正> 四川盆地西北地区中坝构造须家河二段上部,找到含凝折气油的工业气藏,这一发现不仅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构造圈闭对油气聚集所起的作用,而且也使我们开始认识到岩性、岩相条件对油气形成和富集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本文主要根据川西北地区几口钻井资料,对须家河二段的砂岩的成岩后生作用特征及对储集性能的影响进行初步探讨。岩石的成岩后生作用是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这些变化不断的改变着岩石的本来面目,并且也不同程度地改变着岩石的储集条件。本区须家河二段
1982年02期 v.3 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谷顺华;
<正> 雷三段碳酸盐岩是川西北中三选统雷口坡组的重要产层,在中坝地区表现为高产孔隙性储集层,并在较大范围内具有相当稳定性,其储集性能可与川南嘉一段负鲕灰岩相媲美。川西北雷三段储集层的主要岩石类型为:藻砂屑白云岩、藻凝块白云岩、藻团块白云岩及砂屑白云岩。形成于潮间及潮下极浅水环境。川西北雷三段常见的孔隙类型有:粒间孔隙、生物体腔孔隙、晶间孔隙、鸟眼孔隙及次
1982年02期 v.3 92-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黄昭渭;
<正> 区内属高原亚热带气候。以干湿两季分明为主要特点。常年6~10月份为雨季。占年降水量的80%左右。其余七个月为多风干旱季节。气候与水文分带规律明显:从北向南多年平均降水量由1300递减为800毫米;地表径流深度亦由700依次削为200毫米。因此,地下水的辅给来源及其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及南北部及其年分配相差悬殊。按地下水流域系统以"水文地质类型"为单元。是水文地质区划和水资源评价的基础和
1982年02期 v.3 93-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0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正平;
<正> 四川盆地下中三迭统嘉陵江组12组及雷口坡组(T_1j—T_2l)蕴藏着丰富的油、气、钾、盐、卤等矿产,研究其水动力条件,是探索这些矿产资源分布,富集及保存条件的重要方面。从水文地质发展历史分析,T_1j—T_2l 含水岩系自沉积以来,虽经历了多个发展阶段,但在较长时间系处于深埋封闭状态,由于上覆层的重荷,各岩类均不同程度被压密,塑性较强、孔隙较多的盐系地层压缩程度最大,经压密本身构成隔层而贮存其中的孔隙水,薄膜水
1982年02期 v.3 96-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伍文钦;
<正> 渡口市地处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部广泛分布岩浆岩和变质岩,出露面积约196平方公里。构造以断裂为主,有北东向、南北向、北西向及东西向。尤以北东向断裂广泛发育,其中纳拉箐,倮果断裂带是本区的主体构造。据前人资料,该区属贫水区。本文以1:5万水文地质测绘和55个供水水文地质勘探及探采结合孔资料为基础,根据岩浆岩、变质岩地区的地下水赋存类型及富水性,论述该区地下水富集的一般规律:提出"
1982年02期 v.3 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周德贵;
<正> 地下水水质是与水量同等重要评价地下水资源的因素,水质的好或坏是直接影响水资源是否被利用的一个主要方面,成都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南隅。地下水类型属雨水补给潜水型,具有地下水水位埋藏浅,水量丰,增补快的特点。解放以来成都市人口在成倍地增加,建筑城区面积在扩大,由消费城市变为具有一定规模以电子、机械为中心的工业城市。文中论述了环境地质背景对水质变异之关系。同时指出了在五十年代起或近年来可比点之水质变异规
1982年02期 v.3 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周纶绪;
<正> 川西系指龙门山褶皱带和康滇地轴北部,该区具有一系列的北北东向和南北向断裂与裙皱,发育了震旦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滨浅海至半深海相碳酸盐岩地层,有着丰富的岩溶泉水。据统计:100升/秒的大泉近200个,大于1000升/秒的大泉有38个、大泉总流量为130米~3/秒以上。岩溶水绝大部份处于山区,出露位置较高,是宝贵的水藏,并具有较大的能源。目前对
1982年02期 v.3 99-10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胡继贤;
<正> 通过小凉山地区的水文地质普查工作(1:20万),笔者在漫长的水文地质长河中,愿为碳酸盐岩的微观研究方面积累点滴资料。文中首先概述了岩溶形成的基本条件和该区地质背景,阐述了形成岩溶诸条件之首要条件—含水介质,即,岩石。本文主要对碳酸盐岩矿物成份、化学成份和相对溶解度进行了研究,并采用了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对碳酸盐岩成份和溶蚀指标关系的论证,从微观上揭示了碳酸盐岩中岩溶发育与碳酸盐岩成份的关系。
1982年02期 v.3 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K] [下载次数: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倬元;陈叙伦;刘世青;
<正> 川西平原名山、邛崃一带砾石层台地分布面积达千余平方公里,其前缘在邛崃附近高出平原二级陛地40—60米,南西至名山、万古一带高出平原达300米左右,成为青衣江与岷江间的分水岭;表现特征往往是以石英岩为主的砾石与粘土混杂,以往被判定为"泥砾",李承三定为青衣江冰川名、邛冰汛。自该区兴建王溪河水利工程后开挖出大量剖面,为考察砾石层的组构提供了前人所未具
1982年02期 v.3 101-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正> 成昆铁路利子依达沟于81年7月9日曾发生一次较大泥石流,将处于沟口附近的大桥冲毁两孔,并使井2桥墩向下游方向平移1.7米,当时由渡口开往成都的442次客车,两台机车和几节车厢掉入沟中为泥流卷走,造成数百人伤亡的重大损失。该沟系大渡河的一条支沟,位于汉源县乌斯河附近,流程8公里余,流域面积约26平方公里。沿沟山高坡陡,沟谷多成"V"型,沟中停积物不多,沟口扇形发育也不完全,具有
1982年02期 v.3 102-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K] [下载次数:1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正> 铁西滑坡发生在成昆铁路铁西站运营线上,滑坡体积约220万立方米。为什么在运营线上发生如此大型滑坡,本文以充分的调查材料和地质资料为依据,分析了铁西滑坡形成条件和原因。该滑坡形成条件,主要理层是产状和软弱结构面有利滑坡;该滑坡发生原因,主要是大量采石,将山坡下部挖空,使山坡失去平衡。铁西滑坡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比较清楚,它的形变和应力分布特征比较显著,充分反映了
1982年02期 v.3 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黄大连;
<正> 本文是笔者通过参加部份水利水电工程的工程地质考察和研究工作后写成的。全文共分四个部份。一、基本概况。我国是个多山区的国家,水利资源相当丰富,水能蕴藏量极大。在水电
1982年02期 v.3 103-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2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喜昌;
<正> 旱、洪灾害的交替出现和交织出现是川中地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严重威胁。以往局限于盆地内的各种治理措施和西水东调方案所存在的最大问题,便是对区域工程地质特征还认识不足。因而收效甚微或难以实施。本文通过对水资源分布与工程地质条件的初步研究认为,在盆地北部边缘山区以修建大
1982年02期 v.3 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孝颐;
<正> 一.引言1976年,在贵州省毕节县首先发现了"不是以饮水为介质的氟中毒病"。这种新类型的氟病,主要是人们通过食物长期摄入过量的氟而致病的。1978年,在我省兴文县仙峰公社境内,发现氟病。通过专门的调查,证实与贵州毕节县的氟病相同,即属于地方性、食物性氟病。二.病区概况病区为低中山区,海拨1000——1300米。区内地势起伏不平,石灰岩形成石丘及其间的
1982年02期 v.3 105-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正积;
<正> 目前,国内外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综合性及应用性的边缘学科不断面世,因此将地质学科与农业学科的部分结合成为边缘学科,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好似一朵初绽的花蕾正迎着阳光雨露,寒暑风霜……"农业地质"一词起用于十九世纪中期,当时欧洲学者李希霍芬、法鲁等人认为:土壤是地壳表层未固结的岩石碎屑,它与岩石的区别只不过形状的不同。显然其观点是片面的, 目前,国内外自然科学发展的趋势——综合性及应用性的边缘学科不断面世,因此将地质学科与农业学科的部分结合成为边缘学科,已是发展的必然趋势,好似一朵初绽的花蕾正迎着阳光雨露,寒暑风霜……"农业地质"一词起用于十九世纪中期,当时欧洲学者李希霍芬、法鲁等人认为:土壤是地壳表层未固结的岩石碎屑,它与岩石的区别只不过形状的不同。
1982年02期 v.3 107-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9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李正积;
<正> 今年四川遭到特大洪灾的危害,对洪灾的发生及其加剧的自然背景因素普遍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仅对地质背景条件与洪灾的关系初步探讨如下:(一)地壳运动及其"构造格架"的影响、燕山运动四川盆地具雏型。喜山运动之后,印度板块向北俯冲的结果,使大气环流常沿着四、五千米高的青藏高原,直泻入仅300—500米海拨高的盆地丘陵区,并形成气旋;一遇季风影响和南移冷气流的牵动,极易导致暴雨的降
1982年02期 v.3 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何京生;赵友年;赖绍民;
<正> 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有取之不尽的热源。这个热源一直就以温热泉、火山爆发,岩浆活动等形式喷溢地表,引起人们的注意。作为地热天然露头的温热泉,其利用的历史,在我国可以追溯到周朝,古代的先民们用它来洗浴、医疗、取暖、养鱼、灌溉和屠宰牲畜等。当今,在能源日趋紧张的世界中,向地球这个庞大的热库索取热能,这个既古老而又年轻的课题又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1982年02期 v.3 109-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候景儒;黄竞先;郭文英;
<正> 克立格法引入我国之后,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并开始得到应用。在求取三维待估块段的觅立格估值时,过去所用程序的方法,可称为"统一权系数"的滑动平均。即整个矿体建立一次克立格方程组,解一次克立格方程组,得到一套权系数。用这一套权系数,求出所有待估块段的估值。统一权系数的方面,要求每个块段都有信息值。这就要增加工程数量,提高勘探成本。若不增加工程数量,则要采取给数据的办法,势必降低成果精度。
1982年02期 v.3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鸿冀;刘智先;佘乾生;郭文英;詹俊;邹棣;
<正> 克立格法引入我国之后,受到四川冶金地质勘探公司有关领导的重视,在几个矿床进行了克立格法的应用。应用二维普遍克立格法的有:河相沉积成因的会理鹿厂铜矿和大铜厂铜矿;岩浆期后贯入作用形成的会理力马河铜镍矿床;湖相沉积成因的綦江式的接龙铁矿;可能是热液成因的甘洛阿尔铅矿。应用三堆普通克立格法的有:可能是热液成因的会东大梁子铅锌矿;矽卡岩型的南江李子亚铁矿。克立格法在这些矿床上的应用,有的深入细致一些,有
1982年02期 v.3 111-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鸿冀;刘智先;佘乾生;郭文英;詹俊;邹棣;胡玉华;苑志成;孙述;
<正> 大铜厂铜矿位于"康填地轴"北段东侧,"会理红盆"的西缘,是国内著名的含铜砂砾岩矿床。矿床的形成以沉积作用为主,多数人认为属河相。矿体的形态呈层状,分六个矿化亚层,呈缓倾斜产出。其品位和厚度变化较大,给补勘工作带来困难。为了确定补勘的合理网度,及核实传统方法计算的储量是否准确,而应用了克立格法。
1982年02期 v.3 112-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重远;詹俊;
<正> CASIO FX-502P 电子计算器是程序型计算器,具有多种功能。我们使用502P 计算器的符号语言,编写了几个程序,以解决工作中的实际计算问题。1.尼格里岩石化学计算程序使用此程序时,只须将样品的 Sio_2、Tio_2、Al_2O_3、Fe_2o_3、Feo、Mno、MgO、Cao、Na_2O、K_2o、P_2o_5、H_2o、12个岩石化学分析百分含量数值顺序输入计算器,显示屏中便可顺序显示岩石类型代号、及 qz、al、fm、C、alk、Si、ti、P、h、t、k、mg、
1982年02期 v.3 113-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光中;倪彦福;龚学屏;
<正> 本文阐明了用数学地质方法在大区域(53200km~2),小比例尺(1:20万的地质图,构造图,r 强度等值图,普通矿产图,水文图),大数据(16万余数),小容量机器(DJS— 121机)等条件下作成矿远景预测,寻找普查靶区的方法和效果。1.ISOMIX 逐步聚类法;开始时将所有样本看成一大类,按照一定的方法选取一批凝聚点,然后按样品离凝聚点的"距离"归类。我们从川北1:50万遥感构造解译资料及地面1:20万的碌曲幅、卓尼幅、巴西幅、武都幅、漳腊幅、松潘幅、文县幅、平武幅等八幅
1982年02期 v.3 11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陈绥祖;
<正> 威克斯(WeeKs)提出的体积估计法,在1976年召开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IGCP)第98项的洛恩会议上,被推荐为矿产资源估算的六种标准方法之一。该方法可适用于任何矿产,特别当矿体具有简单均匀的几何形状时(如煤,钾盐、石油以及层状铁矿床等),其结果较为可靠。体积估计法的基本思想是用控制区内岩石单位体积内矿产的平均含量,去估算评价区可能存在的资源量。即用矿产的平均含量乘以评价区内有利岩石的总体积。因此,它
1982年02期 v.3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董兆麟;张志保;
<正> 浅层地震勘探技术应用于固体矿产的勘探,目前国内外都在研究。八○年我们使用具有现代水平的日产1200型多道信息增强型地震仪,在地震地质前提基本具备的"108"铀矿点、以探测盆地基底为目标,开展了浅层地震反射波方法试验。重点对震源和野外生产技术进行了试验和研究。从三种震源试验结果对比看出;锤击震源轻便经济,效率高,源检距小,应用于浅层折
1982年02期 v.3 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过明华;成跃;
<正> 本法是铀、钍分析方法的一个新体系。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本文主要对高频感耦等离子体新光源在常规光谱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利用新光源灵敏度高、精确度好的优点,对以往光源中灵敏度较低的元素进行了微量分析实验,如铀这类多谱线但强线又少的元素。文中对光源的一系列特性进行了试验和探讨,如炬管的尺寸、进样方式、取样高度、气
1982年02期 v.3 118-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朱觉人;马光中;倪彦福;龚学屏;
<正> 本文阐明了用多元分析方法解决四川盆地北部中生代砂岩型铀矿床某些地质问题的效果。1.砂岩物源与铀源的探讨:我们应用砂岩重矿物分析资料(稳定矿物及不稳定矿物)作趋势分析,根据趋势分析图中稳定矿物及不稳定矿物的分布趋势确定砂岩的物源与铀源区。这种方法比一般常规等值图优越,它克服了等值图因人而异的作图弊病。
1982年02期 v.3 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穆怀亮;汤世根;何炳成;
<正> 通过研究空气氡浓度的分布规律予测远景区,虽在国内外文献上偶有报道,但均未达班实用程度。本课题就是为模索这种可能性而开展的。三年来经过仪器研制、已知区验证、生产性试验、行程7000km,测量面积涉及2万 km~2,证实了仪器的性能可靠、方法有效。一.测氡仪:采用闪氡脉冲法,吸取 FD—118的探头构造,并做了适当改变。应用直流.鼓风机将空气连续通过闪烁室。采用多探头(10个)结构提高测量灵敏度,并采用低输入阻抗
1982年02期 v.3 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6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享芝;
<正> 催化极谱是提高分析灵敏度的一种有效手段。目前,我国催化极谱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已应用于质质、冶金、三废、肿瘤以及其他各行各业的样品分析,成为岩矿分析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手段。为适应铀矿地质科研的需要,我们于一九八○年对矿石中的硒、钼、钒、铀催化极谱分析进行了试验,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并应用于生产中。现将这四个元素的分析情况简单概述如下:
1982年02期 v.3 121-1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尹瑞媛;朱雪芳;
<正> 我室自一九七六年开始应用《离子交换膜电渗析法》鉴定矿石中铀元素赋存状态,几年来积累的资料数据表明,该法效果良好,基本上能满足生产及科研的需要.现就几个有关问题的探讨摘要如下:一、最佳工作条件的统一:影响本法工作条件的因素列于下表:
1982年02期 v.3 12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家伦;
<正> 石棉纤维评价的着重点是横(斜)纤维的长度和它的物理力学性质。对大量石棉纤维样品的测试获得足以评价全矿区石棉纤维长度的资料。评价方法的实质是借助于加拿大槐北克(Q-ue bec Standard Test)石棉检验筛,将所测样品按下表分级:石棉纤维长度与标准检验筛对应关系表:
1982年02期 v.3 124-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宋希雄;
<正> 当前钻探工作领域日益扩大、工作量日益增加,而钻孔质量和经济效果远远适应不了四化的需要,必须结合我国国情选择最有前途,能很快提高生产力的项目作为主攻方向,至关重要。笔者认为:岩心钻探技术的主攻方向是井底无杆电钻或称软管电钻。国外软菅电钻主要用在石油钻井。石油钻井口径大、孔深、主要是全面钻进,碎岩功率大;为排粉、冷却钻头以及抑制井喷等特殊工艺的需要必须从地表泵送高比重、大泵量泥浆,
1982年02期 v.3 125-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子恩;
<正> 在沉积盆地油气资源评价中生油岩的评价是个关键,因为,油源的缺乏会从根本上动摇勘探的基础。但是,在工作中常常会遇到沉积岩中,特别是过成熟阶段的沉积岩中有机碳含量过低的情况,致使我们怀疑这些(根据其深色和细粒结构)曾被感性认为的生油岩的生油潜力。根据大部分石油碳氢化合物是由于生油岩中干酪根在埋藏过程中由热降解作用而生成的理论,只能把沉积岩中的有机碳看作在热降解过程中不能和尚未转化为油气的干酪根的有
1982年02期 v.3 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K] [下载次数:1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盛承贵;
<正> 要评价一个矿山开采设计是否做到经济合理,所涉及的方面是很多的,影响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的,笔者认为仅仅看投资多少,成本高低是不全面的,还应该看该设计对矿产资源的科用程度如何?已经勘探的工业储量在矿山开采设计中到底被利用多少?暂时还不能被利用的有多少?在开采条件相当的情况下,如果被设计利用的程度越高,将来开采时,采出的矿石就越多,它标志着这个设计在经济合理方面做得比较好一些,反之,它标志着这个设计在经济合理
1982年02期 v.3 128-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纪大微;
<正> 众所周知,火山岩特别是陆相火山岩,岩性、岩相变化很大。一比五万地质填图中以大致能圈定火山机构并反映出火山活动的喷发韵律为宜,在物质成分发生变化的火山岩系中,还应反映出所谓××质这种规律变化。笔者通过近二十年来在火山岩地区野外工作的实践,提出正确划分填图单元是火山岩地区一比五万地质填图成败的关键的观点,并将填图单元晦划分原则归纳为一句话,即"岩性、岩相加爆发指数"。在岩石定名方面,笔者认为,对粗粒级火山碎屑岩,将某一粒级碎屑在岩石中所占百分比大于百分之五十的传统命名法,改为
1982年02期 v.3 129-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马超洁;
<正> 地球化学区划,是在基础地质研究比较深入的基础上,对地区性地球化学条件和元素性、数、状分布规律进行客观反映、分类的一项工作。这项工作结果,对资源潜力评价、地区性农、林业发展、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研究等都有实际指导意义。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川中盆地区、川东褶皱带及川西北高原隆起区、川西南康滇地轴区,其地质特征明显不同,地史发展各异。各区岩浆活动、褶皱断裂活动、沉积岩分布及新
1982年02期 v.3 130-1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素华;
<正> 当一种微量元素或微量同位素作为一种次要成份出现在某种矿物、溶液或熔体中时,它符合享利定律,可以当作一种稀溶液来研究微量元素在不同相中的分配情况,以解决各种地质问题。(一)拍塞洛—奈恩斯特分配定律简单原理是:当外界条件(温度,压力)一定时,一种组分在二种平衡共存液相中的浓度比为一常数,而与该组分的绝对浓度无关。若以 x_α表示α相中的浓度,用x_β表示β相中的浓度,根据热力学原理,在任意温度时上
1982年02期 v.3 131-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K] [下载次数: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文峰;
<正> 本文简单介绍了一种划分干酪根类型,和确定有机质成熟度的一种新方法。包括基本原理、具体操作步骤、观察方法及内容,同时对干酪根的几种类型,它们和油气的关系都作了一般介绍。并附照片。在资料使用上也作了一点尝试。对川中、川北两地区的大安寨地层中的干酪根用上述方法进行了观察对比,说明这两个地区需距离近,又为同一层位但是它们的干酪根类型是不同
1982年02期 v.3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林盛表;
<正> 本文概述了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物探)的发展简况、现状,指出了在地学发展过程中三饮"革命",物探在其中二次"革命"中起到奠基、推动的作用。文中介绍了磁法、重力、天然地震、人工地震、放射性、电法、地热等地球物理探测方法的现状及在矿产普查,地质学研究中的作用、地位及部分成果。
1982年02期 v.3 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杨大雄;
<正> 一本文讨论的地区位于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的头部向中部的转折部位。这取的岩浆岩构成了所谓的金沙江岩浆带。从时间和空间展布来看,此岩浆带又大致可分为西带、中带和东带三个亚带。近年来、随着这一地区1:20万区测工作的深入开展,积累了相当数量的年龄资料,为了更好地使用和解释这些年龄资料,我们试用 K—Ar 等时线法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分析、计算,
1982年02期 v.3 134-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K] [下载次数: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