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研究与综述

  • 川西炉霍地区炉霍构造带与鲜水河断裂带的转换关系及地质意义

    朱国宝;彭东;

    川西炉霍地区属于马尔康-雅江复理石褶皱推覆带之主体(现一般称为雅江复理石盆地),而之后成都地质矿产所划分了较新的“炉霍构造带”这一特殊的构造单元。本文中炉霍构造带为定义的炉霍构造带侏倭-炉霍段,呈北西-南东向展布,于旦都乡东与鲜水河断裂带重合,旦都乡西侧与鲜水河断裂带分离后向北北西方向偏离。炉霍构造带形成于印支期,属于特提斯洋构造体系,而鲜水河断裂带属于新陆内构造体系,形成于燕山期,两者分属不同的构造体系,其转换时间大致是在燕山期。在炉霍-道孚地区鲜水河断裂带将炉霍构造带叠加改造而进行转换,且部分继承了早期炉霍构造带的构造形迹。本文通过炉霍地区的地震记录、力学机制等讨论两者的转换关系及其约束机制,为炉霍地区构造演化及地质灾害成因分析等领域提供新的地质依据。

    2023年01期 v.43;No.153 3-7+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东昆仑造山带(西段)青白口纪辉石闪长岩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王凯凯;刘传朋;邓俊;刘同;刘卫东;梁成;

    东昆仑造山带内元古代蓟县纪一青白口纪的岩石构造组合保留较少,蛇绿岩组合和洋岛一海山组合是中元古代昆中洋存在的直接依据,代表中元古代旋回的开始,而青白口纪碰撞型花岗片麻岩组合的成带分布和蓟县一青白口纪稳定陆表海环境的沉积代表元古代构造岩浆旋回的结束,但无准确的同位素资料和岩石化学数据证明中新元古代俯冲环境岩石组合的存在。青白口纪辉石闪长岩为本次工作中在金水口岩群新解体出的变质侵入体。本文通过对分水岭北地区青白口纪辉石闪长岩岩石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以及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进行分析,进而为东昆仑造山带西段青白口纪所处造山阶段提供有力证据。

    2023年01期 v.43;No.153 8-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0K]
    [下载次数: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北祁连造山带红石泉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李炎兴;

    红石泉岩体地处北祁连造山带的龙首山成矿带西南缘,区内发育伟晶岩型铀矿床。本文对红石泉岩体进行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成因、岩浆来源,厘定其构造环境。元素地球化学结果显示:岩体具中硅、富铝,富钠特征,为准铝质高钾碱性正长岩系列。在微量元素图解中,样品富集Rb、U、K、Nd等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及元素P等;在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图解中,样品富集轻稀土,轻重稀土分馏明显,Eu显示正异常。样品显示高的Zr+Nb+Ce+Y的值,属A型花岗岩。结合其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内岩浆岩的演化,厘定岩体为祁连板块与阿拉善板块碰撞后拉张环境下,壳源岩浆与幔源岩浆混合形成。

    2023年01期 v.43;No.153 16-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6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月系“进出口”地质结构概论

    赵大咏;刘石年;

    我国学者原创的太阳系交换地质力学,通过地球与月球半球不对称相似性对比,认为不同半球存在功能的呼应性;它们为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产生了有序的“进出口”结构,并从“交换功能性”角度去研究地质结构的形成;根据进口吸收流和出口释放流的对应关系,认为地球南极洲为凸结构,是出口;北冰洋是凹结构,是进口。月球正面是进口,为凹结构;背面是出口,为凸结构。提出了地球、月球物质和能量循环系统路线图;如因吸收流和释放流的方向、大小等不同,会产生鲜明专属特点的地质结构;解释了不同半球主要地形地貌的成因。通过不同进出口结构的对比,分析了月球环形山的成因,对传统“撞击外因说”进行了否定。分别找出全球性和区域性进出口结构的运动分布规律;指出地球、月球地质运动的动力,来源于它们与外部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试图建立一种比板块理论更合理、更方便、更先进,适用于太阳系的大地构造理论。只有明白了交换机制,才能真正理解地质学的意义。

    2023年01期 v.43;No.153 22-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成都平原“成都粘土”和网纹红土研究综述

    杨奇;向芳;郭宇明;丁力;何黎松;谢佐彬;

    成都平原第四系分布广泛,成因复杂,主要有成都粘土、褐色粘土和网纹红土地层,但由于缺乏标准剖面等原因,不同学者对于它们的认识存在差异。本文通过总结前人观点,将原成都粘土和褐色粘土合并称为广义的“成都粘土”,下伏为网纹红土地层。据前人研究表明,“成都粘土”为晚更新世风成沉积,物源主要来自龙门山前冲洪积物。网纹红土主要发育在早—中更新世,后期受到较强的风化改造作用,大部分学者认为其母质为风成沉积物,但也有部分学者认为其为河流冲积物。成都平原的气候在1.2Ma以来有逐渐干冷化的趋势,在网纹红土形成期间较为暖湿,但波动较大;在晚更新世“成都粘土”形成时,气候已经较为干冷。目前,关于“成都粘土”和网纹红土的研究还存在以下问题:(1)两套地层之间可能存在沉积间断,需进行年代学的确认,并探究其缺失原因;(2)网纹红土的母质为风成沉积物还是冲洪积物仍存争议,网纹红土的网纹化机制还不明确,仍需进一步探究;(3)更新世成都平原的气候演变的精度不够,特别是对“中更新世气候转型”的记录有待进一步研究。

    2023年01期 v.43;No.153 32-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27K]
    [下载次数:2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矿产地质

  • 内蒙古科右中旗哈嘎屯地区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吴建兵;孟繁敏;王一鸣;

    内蒙古科右中旗哈嘎屯地区多金属矿位于大兴安岭铀及多金属成矿带的中南部,具有良好的成矿远景。本文对研究区内地层、岩体、构造、蚀变、矿化等地质特征开展系统研究,初步总结了区内多金属矿化的矿化特征、控矿要素、成矿规律,并初步建立了研究区的成矿模式;认为本区找矿空间较大,多金属矿(化)种类主要以Mo、Ag、Pb、Zn、Cu、Au元素为主,成矿类型总体为火山热液脉型,为燕山期多期次热液活动叠加成矿。赋矿围岩为海西期岩体,受北西构造控制明显,多伴有强烈的硅化、黄铁矿化、钾长石化。认为哈嘎屯地区具有良好多金属成矿条件以及较好的找矿潜力。

    2023年01期 v.43;No.153 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5K]
    [下载次数:3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青海那更银多金属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模式浅析

    赵云川;周洪兵;刘宏;黄忠;严波;

    青海那更银多金属矿床是近年来东昆仑成矿带东段取得重大找矿突破的超大型矿床。矿区共圈出65条银矿体,均产出于含银构造破碎带内,其产状基本与控矿断裂一致,整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囊状。通过对矿床地质、地球物理化学特征分析,总结了矿带特征、矿体特征、矿石质量及围岩蚀变、地球物理化学等特征,指出矿床的形成严格受断裂裂隙、地层及岩体的控制,成因类型为中低温热液型,并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总结分析了找矿标志,为那更外围以及东昆仑地区银找矿工作提供了借鉴意义。

    2023年01期 v.43;No.153 47-53+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0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从不同尺度构造控矿规律研究湘东北洪源金矿床成矿模式及成矿预测

    王淑军;伍式崇;

    湘东北洪源金矿区地处湖南省醴陵市北东部,属湘东北金矿矿集区,经过三十多年开采,矿山资源已接近枯竭。开展不同尺度构造控矿规律研究,对深部矿体预测及找矿,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中元古界冷家溪雷神庙组(Pt_2l)为湘东北洪源金矿区矿源层,该金矿受四级构造控矿,金矿(脉)体主要受北西西向压扭性剪切断裂带控制,其次受是北北东向压扭性剪切断裂带控制,再次是北东向压扭性剪切断裂带控制;两组或三组压扭性剪切断裂构造交汇部位是金矿富集最有利部位,很容易形成品位较高、厚度较大的矿床。通过金矿区多级构造控矿、成矿规律、富集规律、成矿模式、找矿标志及成矿预测的研究,矿区深部找矿取得新突破,矿床远景规模可达大型。这对本地区或同类矿区深部找矿预测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2023年01期 v.43;No.153 54-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6K]
    [下载次数: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四川丹巴县铜炉房金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李猛;李先富;王吉勇;

    铜炉房金矿床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巴颜喀拉-马尔康逆冲-滑脱叠置岩片内,矿区主要出露二叠系三道桥组、大石包组及泥盆系危关组上段地层。矿区构造主要为铜炉房穹窿、顺层韧性剪切带及陡倾压扭性断裂带,矿体主要受近东西向陡倾压扭性断裂带控制。已发现7个矿体和1个矿化体。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孔雀石化-褐铁矿化硫化物石英脉、黄铁矿化带碎裂岩带、泥盆系危关组上段地层、蚀变辉长岩等基性-超基性岩脉、土壤Au Cu Pb Zn组合异常、近东西向陡立脆性断裂带及民采老硐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2023年01期 v.43;No.153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0K]
    [下载次数:1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3 ]
  • 贵州松桃县巴巴寨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达伟;

    松桃巴巴寨铅锌矿床大地构造位置地处江南复合造山带—黔南凹陷区—铜仁复式褶皱变形区,属湘-黔铅锌成矿带。笔者通过对巴巴寨铅锌矿开展的勘查工作取得的成果,结合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对该矿床地质特征进行归纳总结,提出该区找矿方向,同时对成矿有利地段进行找矿分析。

    2023年01期 v.43;No.153 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7K]
    [下载次数: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江苏省东海县毛北金红石矿区中-北矿段矿体地质特征及成因初探

    刘跃青;洪连明;赵盛博;张凯;

    通过对矿区进行勘查工作,对矿床地质条件、控矿因素及成因进行总结研究。矿区位于苏北超高压变质带,岩浆活动强烈,基底地层为海州群变质岩系。本次工作共发现十条工业矿体,矿床赋存于榴辉岩中,成矿期后矿床受断层切割,使岩(矿)体不连续,走向及倾向发生明显变化。根据赋矿榴辉岩岩体结构构造不同分为块状榴辉岩及云母榴辉岩,前者较后者含矿性相对较好。金红石矿物颗粒主要呈浸染状分布于石榴子石、绿辉石等矿物粒间,矿石中金红石含量区间在1%~6%。榴辉岩的成因已有定论,经历了四个变质阶段,而对榴辉岩相峰期变质的温度及压力的认识观点不一,但不可否认的是本矿床属深成岩浆变质矿床。

    2023年01期 v.43;No.153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23K]
    [下载次数:1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省福泉市榜上磷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胡秋;温金奎;张维乾;张小强;卫永华;

    本文通过对福泉市榜上磷矿磷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结构构造、物质来源、成矿作用及成矿模式的综合研究,认为在生物化学成磷作用和机械簸选富集作用下,由于东部的华夏洋板向扬子板块俯冲,导致多期海底火山喷发,使溶磷海水洋流上翻于碳酸盐台地形成磷质富集。区内陡山沱期沉积厚度受到南沱期古地貌制约,由两个较大的沉积旋回形成a、b两层矿总量达大型的生物化学沉积型磷块岩矿床。

    2023年01期 v.43;No.153 80-84+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0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四川峨边县青山磷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远景预测

    李美俄;何小敏;秦跃;邓小玉;

    青山磷矿区位于四川省峨边县城区145°方向约27km,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峨眉断块东南边缘。区域上背斜和断层发育,矿区位于九坝背斜南东翼,平等断层南侧,两者一起控制了矿区地层的形态和分布。含矿层为早寒武世麦地坪组一套细微晶白云岩、砂屑细晶白云岩地层,矿层岩性为磷块岩、含磷白云岩。矿体厚度稳定,品位均匀。矿石具致密块状构造和条带状构造,结构有砂屑凝胶结构、砂屑结构、砾屑结构和鲕粒结构。探获磷块岩资源量1810.3万吨,达中型矿床规模,平均厚度为2.05m,平均品位为22.84%。属浅海相生物化学沉积的中高品位磷块岩矿床。据勘查结果综合总结分析,矿区东侧和南侧深部有较大的找矿远景。

    2023年01期 v.43;No.153 85-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浙江省临安区河桥镇蒲村矿区萤石矿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陈春发;

    浙江省是一个萤石资源大省,杭州市临安蒲村地区萤石成矿地质条件非常优越,找矿潜力巨大。文章在查阅详查成果报告的基础上,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矿区地质特征、矿体特征及矿床成因的分析,查明了与成矿有关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与成矿的联系,重点对区内的青山脚矿段、金村矿段的几个矿体进行了阐述,归纳总结了该矿床的成矿条件及找矿标志,探讨了该地区萤石矿的成因,对该地区寻找同类型的萤石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023年01期 v.43;No.153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4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四川达州市达川区铁山片区煤层煤质特征分析

    杨运会;舒姚;

    本文通过综合分析利用以往勘查成果资料,简要介绍了研究区内的含煤地层及可采煤层特征。研究区主要含煤层位为三叠系上统须家河组第七段(T_3xj~7)和第五段(T_3xj~5),煤的化学组成以低灰-高灰分、特低-低硫、中-中高挥发分、特低-中磷、中-特高发热量为特征,煤类主要为1/3焦煤,次为焦煤。

    2023年01期 v.43;No.153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09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开江-梁平海槽东侧飞仙关组鲕滩气藏成藏主控因素及模式

    钟芬;陆廷清;杨长城;何冰;邓惠;徐昌海;张洁伟;谷一凡;

    分布在四川盆地东北部的各个飞仙关组鲕滩圈闭在成藏过程中具有极为相似的地质条件,但不同区块流体性质复杂多变,油气成藏过程差异明显,深化勘探面临瓶颈。为揭示油气成藏机制,基于海槽东侧岩心、薄片观察,结合生物标志化合物、流体包裹体微区测试、构造平衡剖面恢复等手段,认为飞仙关组局限台内相区储层由(膏质)粉晶云岩构成,油气充注不充分;台地边缘相储层由鲕粒云岩组成,经历三期成藏事件:(1)J2到J3早期的古油藏形成阶段,(2)J3到K1的龙潭组生气阶段,(3)K2的古油藏裂解生气阶段。总结提出沉积亚相、储层物性、圈闭形成时期、古今构造搭配关系等5种因素控制了鲕滩气藏成藏过程,形成了4种成藏模式。台地边缘相区作为后续勘探的重点领域,对应其中3种模式:(1)圈闭形成早,古今构造有效搭配,断层未至地表;(2)圈闭被当直达地表的断层破坏,致使油气逃逸;(3)圈闭形成晚于关键成藏事件,古油藏向更高部位发生横向运移。

    2023年01期 v.43;No.153 100-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56K]
    [下载次数:27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

  • 兴国县大石岭矿区岩溶地下水特征及水资源保护建议

    郑文晓;王健;

    为了合理开采兴国县梅窖镇大石岭矿区石灰岩、保障当地供水水源安全,本文通过物探、钻探及连通试验等方法,对该区岩溶地下水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岩溶发育以溶孔、溶槽及溶洞为主,主要集中在高程296~265m;岩溶地下水运动方向以北东、北东东方向为主,北西方向运动受阻;考虑到开采对岩溶地下水的影响,建议将原定设计最低开采高程提升至307m附近,并在暗河出口北东方向上寻找更为充沛的供水水源,确保矿区周边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

    2023年01期 v.43;No.153 10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3K]
    [下载次数: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川深部矿区地应力场及其对地下洞室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杨梦丹;

    甘肃金川矿区是一座资源丰富、矿体厚大、地应力较高的多金属共生特大型矿床,赋存有中国目前最大的硫化铜镍矿床。因此,加强金川矿区地应力的研究工作,掌握该区地应力分布规律,对矿区的安全高效开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收集到的野外及三轴试验实测数据整理后,利用科学绘图软件ORIGIN进行拟合分析,从而获取原岩应力特征、重分布应力特征及力学参数。通过研究分析得出,区内天然应力状态下岩石的强度较高,但岩体整体强度比较低,属一般到不稳定类围岩。高应力和岩性较差是导致该区地下洞室巷道变形破坏的主要原因,其变形破坏形式主要表现为偏压弯曲变形、侧墙内挤变形、顶板开裂和底鼓等。

    2023年01期 v.43;No.153 11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下载次数:1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遂渝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盐溶角砾岩工程地质特征试验研究及防治措施综述

    龙清亮;

    遂渝高铁无砟轨道综合试验段对地质勘察工作提出了高要求,场区大面积分布盐溶角砾岩具诸多不利工程地质特性,通过区域地质、现场调绘、地质钻探、原位测试及取样试验分析等综合工程地质勘察,对场区盐溶角砾岩分布和工程特性分析研究和提出防治措施,为设计和施工处理提供地质参数和依据。对类似工程地质条件的西南山区高速铁路勘察设计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3年01期 v.43;No.153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云南省绿春县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

    张树才;杨天龙;李智;

    云南省绿春县城区人口密集,工程建设活动强烈,地质环境条件脆弱,人与自然矛盾突出,地质灾害发育,区内长期来一直饱受地质灾害的困扰。为查明县城区地质灾害的易发性,本文在对县城区开展地质灾害和孕灾地质环境条件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地质灾害综合强度指数法,以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开展县城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划定易发性分区,最终为区内地质灾害防治和风险防控提供参考依据。

    2023年01期 v.43;No.153 120-123+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7K]
    [下载次数:1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贵州省晴隆县鸡场镇红寨滑坡特征及成因分析

    向钊;斯恩智;张河;秦兴刚;

    以贵州省晴隆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风险评价成果为依据,在对滑坡进行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对滑坡的基本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分析认为,第四系厚层坡积物及堆积物、软弱结构面发育的岩土体结构为滑坡的孕育和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和结构条件;不利的地形地貌为滑坡的发育提供了基础条件。集中降水是本滑坡发生的主要诱因。这对该类滑坡灾害的认识与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01期 v.43;No.153 124-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69K]
    [下载次数:14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平武县城龙崖加油站滑坡稳定性分析及防治建议

    邓巍;陈刚;刘霞;詹人权;甘露;

    2020年8月受降雨影响,滑坡发生滑动,造成坡脚处车辆及G247国道道路受损,威胁坡脚下龙崖加油站及G247国道过往车辆、行人生命财产安全。根据勘查,掌握了滑坡的基本特征,本文对滑坡的基本特征、变形特征、形成机制及稳定性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研究表明:该滑坡为一小型土质推移式滑坡,滑坡整体在天然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

    2023年01期 v.43;No.153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3K]
    [下载次数:1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四川省蓬安县地质灾害孕灾地质条件分析

    王刚;

    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位于川中盆地东北边缘,为典型红层丘陵-低山区,构造相对不发育,地质灾害主要为崩塌和滑坡,文章以蓬安县历年的巡、排查及实地地质调查资料为基础,系统分析了县域地质灾害发育与地质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蓬安县地质灾害发育的主要控制因素有地形地貌条件、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水文地质条件等,其中工程地质岩组、斜坡结构为地质因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为环境因素。通过对蓬安县孕灾地质条件的分析,可以得出川中红层地区孕灾条件的一些共性,对于该区域其他区县,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及防治区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023年01期 v.43;No.153 134-140+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下载次数:1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2 ]
  • 基于GIS的瑞丽市地质灾害易发性研究

    李益敏;李盈盈;李驭豪;赵志芳;

    以云南省瑞丽市为研究区,基于GIS空间分析功能,选取高程、坡度、坡向、距断裂带距离、降雨等评价指标,用信息量模型和确定性系数模型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通过ROC检验评价模型精度,确定瑞丽市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

    2023年01期 v.43;No.153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2K]
    [下载次数:2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基于GIS的拉萨堆龙德庆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徐琳;罗绍强;胡林;肖进;达娃;单增卓玛;赵海华;

    以拉萨市堆龙德庆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数据,选取起伏度、坡度、坡向、工程地质岩组、构造密度、距河流距离、植被7个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通过GIS空间分析平台,对堆龙德庆区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成果供堆龙德庆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参考。

    2023年01期 v.43;No.153 147-1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下载次数:2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彻底关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防治建议

    尚应奇;冯靖;刘道川;王昌念;

    受汶川地震扰动影响,彻底关沟泥石流物源丰富,爆发频繁,对下游公路造成严重危害。为查明彻底关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危害程度,对彻底关沟实地调查,并分析泥石流的形成条件、沟域特征、发展趋势。结果表明,彻底关沟沟道陡峭,雨量丰沛,物源丰富,可参与泥石流的固体物源总量达184.6×104m3,易发程度高。在此基础上,在沟道内选取了4个测流剖面进行计算泥石流运动特征参数。基于上述研究提出了“拦、固、疏、清”治理手段,并结合监测预警的综合防治措施,为类似地质灾害的评价及治理提供参考。

    2023年01期 v.43;No.153 152-157+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3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沪渝蓉高速铁路某隧道的放射性调查评价

    刘自超;张超辉;王亮;谭建祖;

    通过对隧道地表沿线野外现场监测、取样检测及室内综合分析等手段,对新建铁路穿越隧道段进行放射性水平调查和研究,以评价辐射环境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对人员的辐射影响。结果表明:隧道沿线地表γ辐射剂量率均值为186.5nGy/h;地面伽玛能谱测量238U、232Th、40K均值分别为37.7Bq/kg、83.1Bq/kg、1023Bq/kg;土壤氡浓度均值为4936Bq/m3;沿线空气氡浓度平均值为27.8Bq/m3。根据测量结果估算隧道施工期间人员所受年均有效剂量为0.73mSv。隧道沿线放射性水平基本正常,但存在有相对偏高地段,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做好跟踪监测和个人防护。

    2023年01期 v.43;No.153 158-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4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方法技术研究

  • 电成像测井技术在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流沙港组沉积相研究中的应用

    徐万兴;何卫军;刘娟;刘芳;焦祥燕;

    北部湾盆地乌石凹陷是已证实的富生烃凹陷,同时也是南海北部大陆架油气勘探的主战场之一。自勘探以来先后发现了多个含油气构造,流沙港组为主要勘探层系,该层系断裂体系复杂,沉积相变快,给油气的勘探和开发工作来带了很大困难。通过利用电成像测井资料高纵向分辨率、高井眼覆盖率的特点,首次在乌石凹陷开展成像测井与沉积相分析的综合研究,通过精确地识别钻井岩性,并根据电成像所蕴含的丰富地质信息,识别了多种沉积构造,建立了多种沉积微相识别模式,同时还对研究区重点区带的古水流方向进行了分析。研究成果对该区流沙港组沉积演化、物源方向分析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下一步油气勘探也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023年01期 v.43;No.153 163-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8K]
    [下载次数:4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砾石土渗透系数确定方法及其在管涌试验中应用

    林传傣;朱斌;陈俊;

    渗透系数作为水文地质学中的重要参数,在基坑建设、矿井涌水问题治理、环境治理等有广泛的应用。通过Kozeny-Carman公式、Kovacs公式、Amer-Award等理论公式计算获得砾石土渗透系数用于计算流速或流量,与管涌试验的实际流速、流量对比和拟合,从而验证参数的有效性和适用性。表明三个理论公式计算与实际数据拟合良好。

    2023年01期 v.43;No.153 168-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4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成都市龙泉山褶断带三维地质模型构建研究

    范敏;王波;刘兆鑫;雷传扬;钟华介;仇开莉;

    成都市龙泉山地质结构极为复杂,但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全球最大的城市绿心,如何充分利用成都市龙泉山各类地质数据,通过数据耦合的方式建立地质地下空间三维地质模型是支撑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地下地质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关键,这对于优化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布局、提升公园品质、提高公园管理效率,有效服务于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龙泉山复杂地质体特征,从三维建模的角度借助三维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可视化技术,研究了一套可用于复杂地质体三维地质建模的流程和技术方法,并构建三维实体模型。

    2023年01期 v.43;No.153 176-182+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4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6 ]
  • 科学计量:地质遗迹研究与地质公园建设——基于1992—2021年CNKI期刊文献统计

    郭芷含;许飞;丁一;毛国政;刘国伟;

    为科学推进地质遗迹开发利用与保护,动态掌握地质遗迹相关领域研究进展。本文以CNKI数据库收录“地质遗迹”主题研究期刊文献为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主题研究的发文数量、刊文期刊、贡献机构与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探索提出主题研究的研究格局、发展脉络、热点方向以及未来趋势。研究认为:作为以自然科学为主、基础研究与实践应用复合叠加的专业范畴,“地质遗迹”主题研究承载着“地质学—地理学—生态学”多学科交叉融合、理论循序演进、实践创新发展的重要职能,擘画出有效兼顾地学理论探索、地质公园管理、地质村落建设的地质遗迹开发利用与保护新路径。

    2023年01期 v.43;No.153 183-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1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读者交流

  • 地热资源综述与思考

    葛文彬;

    <正>2022年6月,厐中和先生从微信发来地热资源方面的PPT。学习之余,深感我国地热资源勘查、开发、探索、规划与应用诸多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存在的问题急需采取众人拾柴火焰高的方法,集思广益、逐步解决。我虽年事巳高,仍感作柴薪添之于地热之火,抛砖引玉,亦足矣。

    2023年01期 v.43;No.153 190-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2K]
    [下载次数:10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