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地质

  • 川西地区三叠系砂板岩隧道涌突水特征及机理分析

    谢伟;杨绪波;肖学沛;伍文湘;唐锐;

    折多山隧道为川西地区典型的高原高海拔隧道,地质构造强烈,工程地质条件和水文地质条件极复杂,隧道围岩以三叠系砂板岩为主,施工开挖曾发生多次涌水突泥灾害。该文以建国道318线折多山隧道K2+925~K2+945段涌突水为例,从掌子面结构、出水特征、水压及物质特征,研究开挖过程的涌突特征,对涌突机理进行分析研究,分析砂板岩隧道涌突模式,针对三叠系砂板岩隧道特点提出处治措施及建议,为川西高原区域在建或拟建三叠系砂板岩隧道提供借鉴作用。

    2025年S1期 v.45;No.54 2-6+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0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广元市CZG多金属矿矿区水文地质特征探讨

    廖黎明;王世龙;

    通过野外调查、水文地质钻探和室内分析等,详细查明矿区地下水类型、富水性、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以及水化学特征。矿区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和碳酸岩裂隙溶洞水,渗透系数4.5×10~(-5)~4.9×10~(-4) cm/s,显示良好的地下水补给、径流条件,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为矿区水文地质条件的评价提供了依据。

    2025年S1期 v.45;No.54 7-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川南古叙矿区某矿充水条件分析及突水危险性评价

    王川;师晓文;蒋全;陈山林;李定强;朱锐杰;曾祥周;陈彦博;

    矿产的开采过程中对顶底板之间的隔水层具有一定影响,通过分析川南古叙矿区各煤层开采过程中可能形成的破坏范围和所需的安全隔水层厚度,得出地表水、地下水是矿山主要充水水源,影响矿山开采的地下水主要为长兴组、茅口组、栖霞组岩溶含水层,结合充水条件对矿山内可采煤层做突水危险性评价,为矿山的防治水工作提供了参考资料。

    2025年S1期 v.45;No.54 1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地质灾害与环境

  • 基于MassFlow的冕宁县灵山滑坡危险性评价

    廖红剑;徐谦;武斌;

    灵山滑坡地处冕宁县城厢镇灵山社区三组,是典型的浅层土质滑坡,坡体变形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失稳后将对前缘居民区造成重大威胁。该文在野外详细调查的基础上,通过对灵山滑坡发育特征的分析,基于Massflow数值计算模型对该滑坡失稳运动过程进行预测分析,获取了滑坡在不同基底液化系数条件下滑坡失稳后的运动特征、堆积情况及速度变化过程,将模拟结果进行叠加得到滑坡危险性空间分布概率。为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S1期 v.45;No.54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FLAC3D评价兴文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拦挡坝稳定性

    朱锐杰;伍小刚;周世文;崔可可;王辰艺;李彦彬;

    拦挡坝稳定性评价是垃圾填埋场稳定性评的重点,随着数值模拟技术的发展,该技术逐渐被应用于填埋场稳定性分析,目前基本是建立填埋场整体模型进行分析,但整体模型普遍尺寸较大,模型单元格尺寸较大,导致对拦挡坝稳定性分析不够详细,必要时应建立拦挡坝及周边区域的模型进行详细分析。该文基于FLAC~(3D)分析兴文县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整体稳定性,发现埋场暴雨工况下模型基本稳定(K_f=1.121),拦挡坝后方一定区域和后缘堆体存在一定变形。由于单元格尺寸较大,不便于分析局部位移,为了更准确评价拦挡坝稳定性,并和现场位移监测数据形成对比,需要建立拦挡坝及周边区域具有较小尺寸单元格的模型进行稳定性评价,计算结果显示,暴雨工况下模型基本稳定(K_f=1.137),堆体位移为0.25~2.6m,坝顶位移为1.5~2.5mm,坝底位移为0.6~0.8 mm;现场位移监测数据显示坝顶位移为1.72~2.53 mm,坝底位移为0.69~0.82 mm;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位移是相符的,证明稳定性评价结果准确。这种数值模拟与现场监测结合进行拦挡坝稳定性评价的方式可为类似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2025年S1期 v.45;No.54 23-28+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2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信息量的逻辑回归模型评价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

    邓东;曾蓉;于佳男;李波;朱磊;黄卫宏;

    以四川省宝兴县为研究区,从地质本体条件选取影响滑坡地质灾害发育的10个影响因子,通过信息量公式计算其各因子的信息量,并进行重要性排序,选取高程、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距道路距离、距水系距离、植被覆盖率七个因子作为分析的自变量。然后将滑坡地质灾害样本拆分为计算集和验证集,利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贝叶斯函数调整超参数求取研究区易发结果。研究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精度,可以用于指导研究区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并对于周边区域的滑坡地质灾害预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025年S1期 v.45;No.54 2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46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丹巴县三岔沟泥石流堵溃特征分析与稳定性评价

    吴鄂;王峰;陈星宇;黄会;高超;

    丹巴县三岔沟暴雨沟谷型泥石流灾害频发,沟内松散固体物源丰富,泥石流对附近的村落和河道造成极大威胁。为了减小泥石流堵溃对沟岸稳定性的二次冲击,对三岔沟沿线存在泥石流暴发痕迹的一条泥石流的堵溃特征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堵溃风险最高的为沟岸稳定性较差的中型、大型滑坡区域;三岔沟泥石流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属于高易发区;沟口堆积区扇形面积较大,在天然工况下H28滑坡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研究结果为类似地质条件下泥石流灾害防御工程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2025年S1期 v.45;No.54 35-38+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5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福果村6社典型斜坡变形破坏成因机制及防治研究

    蔡鹏;李宝新;

    遂宁市安居区位于川中红层丘陵区,区内多见切坡建房、道路修建等工程活动诱发的滑坡,滑坡特点为规模小,威胁对象集中。遂宁市安居区西眉镇福果村6社典型斜坡由于90年代在坡脚处切坡建房与修建道路开挖,在坡体后部出现多条细微横向拉张裂缝,形成3处小型滑坡,之后每遇持续暴雨,裂缝均有加剧迹象。2020年6月下旬持续暴雨,三个滑坡均出现明显变形,其中H1滑坡后缘局部下挫、滑坡中部林地下沉,下滑的土体造成房屋局部坍塌;H2滑坡后缘发育多条横张裂缝,建筑开裂变形;H3滑坡变形失稳,造成坡下房屋损毁。本文针对坡体地质环境条件、滑坡成因与破坏模式、滑坡稳定性与危害性开展研究,提出了滑坡防治措施建议。

    2025年S1期 v.45;No.54 39-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西藏波密县倾多镇栋曲村卓布沟泥石流成因机制研究

    王俊贤;任恩;王世龙;

    卓布沟泥石流是属“冰川堆积区崩塌滑坡堵溃型泥石流”和“降雨型泥石流”的复合型泥石流,在西藏地区或其他冰雪冻融地区较为频发。该文以此泥石流为例,介绍了研究区的地质环境背景和气象水文条件、泥石流的成因机制,阐述了该类复合型泥石流的特征值参数的计算方法,并针对性提出流通区固源、堆积区排导防掏蚀的“梳齿坝+衬底排洪渠”综合防治方案,为后期此类泥石流治理工程勘查设计和治理提供借鉴。

    2025年S1期 v.45;No.54 45-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5K]
    [下载次数: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重庆奉节二道沟堆积层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殷鑫铭;黄辉军;秦林;王铭;钟勇;苟进;

    二道沟滑坡位于重庆市奉节县,该地区雨量充沛,构造运动强烈,孕育了大量的堆积层滑坡,2020年6月21日二道沟滑坡发生复活滑动。该文采用现场地质勘查、历史资料收集、GNSS和裂缝计现场监测等手段,研究了二道沟滑坡的变形特征,梳理了其变形历史,分析了破坏模式和影响因素,以期为该地区的堆积层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数据支撑。

    2025年S1期 v.45;No.54 50-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九寨沟县白河乡太平村太平沟泥石流基本特征与防治建议

    杨学之;何元宵;蒋清明;蒙明辉;郝红兵;

    太平沟泥石流距九寨沟“8·8”地震震中距离较近,地震导致流域内新增了大量松散固体物源,通过太平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分析,结果表明,新增物源增强了泥石流的易发性,降低了泥石流的激发雨强。在分析了太平沟“6·25”泥石流的启动条件以及危害性的基础上,针对沟域内现有物源分布情况,提出了主沟“拦挡+防护”、支沟“拦挡+排导”的综合治理方案,通过拦挡坝的拦挡削峰减流、护岸墙的支挡固源防护、排导槽的排导引流等作用来起到良好的治理效果。

    2025年S1期 v.45;No.54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联拉沟泥石流成灾机理及防治方案分析

    王春红;刘霞;

    联拉沟是一条老泥石流沟,曾多次暴发过泥石流,其中2015年5月7日发生过一次大型的泥石流,造成沟口两岸甲谷村、西苏角村约424人受灾,其潜在危险性大。本文通过野外精细化调查、无人机航空摄影、地形测绘、遥感解译、钻探等勘查手段,查明了联拉沟的地形地貌及沟道条件、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和泥石流的基本特征,并对该泥石流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沟目前处于发展期,而暴雨是形成泥石流的主要诱发因素,在连续强降雨条件下,该沟暴发较大规模泥石流可能极大。在查明了联拉沟泥石流形成条件及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防治方案,其成果可为该泥石流沟的防治提供依据。

    2025年S1期 v.45;No.54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甘孜州高原山地环境下土壤物化指标对矿山生态修复效果的影响

    周珊珊;李德华;邓雪峰;万千红;

    甘孜藏族自治州地处西南三江成矿带中段,矿产资源丰富,采矿活动造成土地损毁,当地海拔高,气候寒冷,开展矿山生态修复施工后植被成活率低。以折多山地区为例,对一处露天开采矿山生态修复施工后的土壤进行研究,通过理化性质测试及微生物宏基因组测序查明修复区内土壤肥力远低于修复区外周围自然环境。修复区内、外土壤微生物优势菌群种类差别小,以假单胞菌门(Pseudomonadota)、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ota)、放线菌门(Actinomycetota)、酸性菌门(Acidobacteriota)、泉古菌门(Thermoproteota)为主,含水率、全氮、pH是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微生物优势菌群功能与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通路间呈现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环境不利于提升生态修复效果。矿山生态修复施工结束后应严格执行三年管护期的监管责任,及时追肥进行土壤养护提高肥力,同时需添加生物菌肥进行土壤改良,从而提高植被成活率。

    2025年S1期 v.45;No.54 67-74+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1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彭州市楼房沟泥石流防治工程防治效果分析及对策建议

    梁波;杨桢贤;宋国虎;

    汶川地震后针对具有重大隐患的泥石流灾害,在强震区实施了大量防治工程,总体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在保护地震灾区人民生命财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通过地震灾区泥石流治理工程实地调查,也发现部分治理工程防治效果欠佳,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后期防灾减灾需求。该文以汶川地震灾区彭州市龙门山镇楼房沟为例,对泥石流防治工程效果进行初步评价表明:(1)治理工程使原始沟床纵比降下降约8.11%,治理工程起到了很好地物源拦蓄和回淤缓坡作用;(2)该沟防治现状形势严峻,表现在坝后淤满区无拦蓄空间、基础淘蚀影响坝体结构稳定;(3)分析评价泥石流沟治理工程现阶段效果为“3级,一般”。分析了其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为后期该区泥石流防治工程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45;No.54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汶川县某滑坡成因机制及稳定性分析

    曾飞;

    根据对阿坝州汶川县某滑坡详细的现场调查及分析,对其变形破坏特征及形成机制进行分析,同时采用基于极限平衡理论的条分法和传递系数法对其稳定性进行分析。分析表明该滑坡分为H1、H2两个剧烈滑动区域,为土质牵引式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滑坡H1整体稳定性相比于滑坡H2低,在采取坡脚反压的应急处置措施后两处滑动区域均处于基本稳定-稳定状态。建议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采取在坡脚修建挡土墙并在滑坡剪出口处布设抗滑桩的治理措施。

    2025年S1期 v.45;No.54 80-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9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泸州市某小区加筋挡土墙破坏机理及加固方案研究

    王东;蔡有丽;谢光辉;

    以泸州市某小区加筋挡土墙垮塌病害处置工程为例,通过现场调查、资料分析,基本查明了加筋挡土墙的破坏机理,分析结果表明:加筋挡土墙的稳定性主要受筋带抗拉强度、填料压实度控制,墙体变形主要由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原因造成。同时采用定量计算对该加筋挡土墙整体稳定性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加筋挡土墙主要表现为表层局部不稳定,因此需要对表层面板进行加固处理。结合其变形破坏机理,对未垮塌和已垮塌的墙体分别进行修复和加固处理。方案实施后效果显著,为同类型的工程治理提供借鉴。

    2025年S1期 v.45;No.54 86-90+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博罗地区土层特定物理性质指标的土质边坡稳定性特征探究

    张珺棱;刘利琴;李潮俊;

    通过对博罗地区的各地层岩石的风化土、残坡积土的物理性质指标进行横向分析对比,获知因母岩构成因素和成分的不同而在土层物理性质方面具有些许差异,这些差异往往是决定土质边坡稳定与否的主要内因。该研究基于掌握的数据经整理统计出博罗地区各类土层的粘聚力、内摩擦角、重度等指标数据,并依据土工试验数据所呈现的规律,仅从土层物理性质参数这一因素来计算土层所模拟的边坡在天然和饱和状态下的稳定安全系数,并对各类土层易发地质灾害的性状与规律进行评价。研究的成果可以为地方上的地质灾害防治人员在汛期巡排查工作布置方面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45;No.54 9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方法技术与研究

  • 广域电磁法场源布置受地质条件的影响研究

    何洪森;何卫峰;谭章坤;尹雪波;杨凤剑;罗术;刘扬飞;

    广域电磁法具有探测深度大、探测速度快、成本低、分辨率高、抗干扰能力强、精度高等优点,在油气、隧道、地热等领域,取得了良好的勘探效果。广域电磁法作为可控源类电磁法,其发射偶极子的布置不可避免会对勘探效果产生影响。在实际生产工作中,发射偶极子布置处地质条件不同(场源到测线通过的地层不同)、布置方位及夹角不同、激发电流不同、收发距不同,均可能导致采集的电场数据在局部频段存在差异。本文就广域电磁法E-Ex场源与MN接收点之间的不同地质模型展开讨论和分析,研究不同激发方向的不同地质条件对采集效果产生的影响,为今后的实际勘探应用提出可行、有价值的方案。

    2025年S1期 v.45;No.54 97-100+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2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在国土调查中的应用

    杨雅棋;

    在国土调查项目中,人工目视解译仍然是作业单位使用最频繁的一种影像提取方法。本文探讨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遥感影像解译技术在国土调查的的应用,该技术是一种基于半监督语义分割方法的米级遥感影像样本半自动标注技术。所使用的半监督的语义分割方法,改进了FixMatch一致性正则化框架,所提出的TransUNet采用了混合CNN-Transformer架构,利用CNN特征的详细高分辨率空间信息和Transformer编码的全局上下文,以实现输入有标注和无标注数据的精确定位。旨在弥补人工目视解译效率低,解译结果主观性强等不足,为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思路与参考。

    2025年S1期 v.45;No.54 10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瞬态面波法在隧道围岩松动圈测试中的应用

    曾飞;

    隧道勘察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采用超前地质预报手段可以预报隧道掌子面围岩的不良地质情况。隧道施工过程中支护参数是保证隧道施工安全的重要参数,该文介绍了瞬态面波法的测试原理,并结合隧道施工实例介绍了瞬态面波法的测试过程。通过在某隧道施工中采用瞬态面波法测试分析围岩一定范围的弹性波频谱图,结果表明通过面波法弹性波速测试结果可以确定瞬态面波法的测试范围以及定量确定隧道围岩变形稳定后松动圈的大致范围,从而为后续隧道衬砌施工提供支护参数依据,防止隧道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提高了隧道施工的安全性。

    2025年S1期 v.45;No.54 106-1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1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过程降雨阈值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研究与应用

    李彤;张朝阳;李政男;任恩;

    以遂宁市安居区作为研究区,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工作基础上,采用过程降雨的统计学的降雨阈值研究方法,结合地质环境因素与降雨要素,对过程降雨阈值的地质灾害预警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研究,提出建立一种降雨-斜坡地质灾害的物理模型,设计了基于ArcGIS平台设计开发一套基于过程降雨阈值-地质灾害预警的智能实时化系统平台,实现了多手段的协同预警,结合气象数据可快速甄别具有较高风险地质灾害的斜坡并将预警信息快速推送,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为地质灾害管理部门及地质灾害监测员提供了精准、实时的地质灾害风险区及灾情预警信息,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持。

    2025年S1期 v.45;No.54 109-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48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维西县滑坡易发性评价研究

    张令泽;肖华宗;陈荣彦;罗兰;周翠琼;赵鹏;

    本文以维西县域为研究区,在对维西县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的相关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选取了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斜坡结构、工程地质岩组、地质构造、与水系距离、土地利用现状7个影响滑坡发生的特征要素作为评价因子,采用了随机森林算法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和建模,对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评价,并对评价成果进行ROC曲线验证,结果表明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评价模型具有较好准确性,可用于维西县的滑坡地质灾害评价,同时通过所构建的模型分析了影响研究区滑坡地质灾害易发性的主要因素为土地利用现状,可为研究区滑坡灾害防治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45;No.54 114-1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TRIGRS的滑坡动力学预警模型研究

    罗西;张磊;刘世康;

    当前地质灾害区域预警模型大多基于数理统计,而该类模型存在难以解释地质灾害内部变形机制的缺陷,导致其预警结果过于泛化。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基于考虑降雨入渗以及动力学过程的TRIGRS模型,构建了降雨量为因、斜坡稳定性为果的动力学预警模型。首先实时计算不同降雨条件下的斜坡稳定性系数,通过斜坡单元划分,并以斜坡单元为预警单元、斜坡稳定性系数为预警指标,实现了坡面尺度级斜坡实时预警。以四川省仪陇县为研究区,结果表明滑坡预测成功率可达到83.3%,能较好地反演降雨事件后区域群发型地质灾害的活动状态。通过建立空间上“一坡一预警”、时间上实时预警的预警模型,可为区域地质灾害精准预警提供技术支撑。

    2025年S1期 v.45;No.54 119-125+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涵洞运行态势监测预警平台建设研究

    丁志刚;朱磊;黄卫宏;

    当前,城市地下安全面临严峻威胁,因涵洞问题引起的路面塌陷等突发事件多发频发。该文通过梳理涵洞管理现状,以某市主城区涵洞运行态势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实践为例,研究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平台搭建工作流程,并对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给出了解决措施,总结了建设成效。该平台投入运行后的实际成效明显,为相关行业和部门做好城市地质安全风险防控等工作提供参考。

    2025年S1期 v.45;No.54 126-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成都市区及淮州新城岩土层的热响应试验

    刘颖;刘磊;

    依托成都市某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地质调查项目,针对成都市区及淮州新城的岩土层进行了热响应试验。试验的目的是探究不同埋管形式、加热功率以及埋管深度对岩土热响应特性的影响。通过测试岩土热响应试验中的换热效率参数,探析了这些因素的影响趋势。研究结果不仅为后期工程提供了试验参考,而且为浅层地温能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为成都市地下空间资源的合理利用、城市空间的优化和功能提升,以及推动国土空间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地质支持。

    2025年S1期 v.45;No.54 130-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岩质边坡防护与生态修复深度耦合技术的应用研究

    刘德兵;刘彦希;谭春洋;李茂华;

    以川东某燃气发电厂EPC项目为例,对一种石膏土植被材料应用于岩质边坡防护与生态修复的深度耦合替代水泥拌和混凝土技术进行了应用研究,期间对基材进行改性并提供强度,通过喷播形成兼具一定的结构强度与生态功能的防护层,同时起到了边坡加固和水土保持的作用。试验确定的植被基材组成与比例在研究项目实践中成功应用,验证了生态修复效果,旨在对类似岩质边坡生态修复项目提供借鉴价值。

    2025年S1期 v.45;No.54 135-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矿产地质

  • 新疆大红柳滩锂铍多金属矿特征及成矿规律研究

    陈俊宇;牟明海;陈彬彬;叶继阳;

    新疆大红柳滩地区锂铍多金属矿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边缘,塔里木盆地南缘的西昆仑-喀喇昆仑地区。基于该区区域边界三十里营房—康西瓦断裂和大红柳滩-郭札错断裂特征,结合矿田地质特征,在分析典型矿床构造特征-509道班西锂铍稀有金属矿的基础上,认为区内自三叠系巴颜喀拉山群形成以后经历了五期构造应力作用,由此得出区域成矿时代为晚三叠世、三叠纪岩体接触带处是稀有金属矿成矿的有利部位。总结了大地构造单元、沉积建造、岩浆岩和构造控矿条件,以及岩石、脉岩、构造、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矿化蚀变等找矿标志。

    2025年S1期 v.45;No.54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7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四川省松潘县石板棚建筑用石料矿床地质特征及开采技术条件

    龙有根;陈科勇;陈俊;向贵云;

    松潘县石板棚建筑用石料矿床处于松潘-甘孜造山带复理石岩系的典型地区,矿床赋存地层为三叠系上统杂谷脑组,岩性主要为弱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矿层形态简单,呈层状,倾向南西,倾角43°~62°,平均50°,矿层沿走向、倾向厚度均稳定。矿区水文地质属简单类型,工程地质与环境地质均属中等类型,矿床开采技术条件良好。通过对矿床的地质特征总结和开采技术条件的剖析,为本地区继续扩大同类型矿产资源储量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

    2025年S1期 v.45;No.54 145-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美姑县南红玛瑙矿石质量现场评价方法

    张元;贺勇刚;魏宇;李金生;崔文东;

    为确定美姑县南红玛瑙矿石评价指标和综合评价参数,在区内部分南红玛瑙矿床勘查中,开展玛瑙矿基本样采样及玛瑙解离试验以确定玛瑙矿石类型;即采用透明度区分玛瑙与红碧石,用GemDialogue色卡对比颜色划定玛瑙品种;用高分辨-放大镜观察质地、净度等确定品质;根据玛瑙粒径划分品级。玛瑙矿石质量现场评价方法为准确测定基本样的玛瑙体积含矿率提供了依据,进而为南红玛瑙提供了评价指标。

    2025年S1期 v.45;No.54 151-1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4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危机矿山外围探矿:天宝山铅锌矿马脖子矿段地质勘查认识

    李大威;陈勇;张大伟;陈涛;

    该文主要梳理和总结了天宝山大型铅锌矿区周缘的马脖子矿段地质勘查和土壤铅、锌异常化探的工作。结果显示马脖子矿段的土壤中铅、锌元素的化探异常值非常高,但是地表勘探线剖面测量和勘探钻孔的见矿效果均不理想,表明矿化向下延伸的可能性不高。土壤地球化学测量的浓集中心与实际地质勘查结果的不兼容,暗示土壤中铅,锌等元素异常可能是由于硫化物矿石风化淋滤后二次富集造成的,而土壤铅,锌浓集中心的连接趋势线走向方位可能代表了硫化物风化淋滤的路径,是下一步探矿勘查的考虑方向。

    2025年S1期 v.45;No.54 157-161+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威远地区须家河组砂岩压裂支撑剂利用可行性评价

    申伟;陆艳红;李仲武;李波;凌云鹏;

    该文以威远地区须家河组石英砂岩为研究对象,介绍了研究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矿产特征,并通过露头采样和钻孔取心,将样品规范化处理后,进行了物理、化学和力学等指标的鉴定、成品产率统计等,鉴定结论表明各项指标优于压裂用支撑剂的行业标准和“市场使用要求”。为后续进一步的工作提供了合格的物性指标支撑,也为压裂用支撑剂的本土化生产和石英砂岩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2025年S1期 v.45;No.54 162-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47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安全管理与其他

  • 关于基层地质勘查单位安全管理工作提质增效的思考

    秦雷;王国贤;蒋太平;

    在基层地勘单位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安全生产管理体系的科学化构建已成为保障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以基层地勘单位作业环境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为出发点,分析地勘单位安全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人员、材料、机械等生产要素为线索,剖析当前安全管理中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结合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等手段,构建起科学、严谨的安全生产管理模式。从而系统推进从业人员安全素质提升,创新管理方式更新以及强化全员安全责任意识等,达到进一步落实并强化安全管理工作的目的。持续激发全员安全工作积极性,建立激励机制与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安全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新突破。通过结合基层地勘单位实际情况,实现管理、技术、制度创新等多维度的有机融合,为基层地勘单位的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安全保障。

    2025年S1期 v.45;No.54 167-1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区域性地勘单位放射性源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施羽;王国贤;赵勇;廖军桥;蒋太平;

    持有放射性源的地勘单位在日常工作中,面临着放射性源管理的诸多安全风险。四川省第六地质大队深入剖析地勘单位在放射性源储存、运输和使用环节中的风险,完善制定了《核技术利用全过程安全管理制度》,针对储存设施、环境监测、运输工具、运输路线、应急处置、辐射防护等进行严格规定。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放射源安全管理的整体水平,形成了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研究成果,还为业界同行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安全管理实践,为地勘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S1期 v.45;No.54 171-1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地质勘查项目安全管理问题与对策

    申伟;颜科;蒋太平;

    地质勘查项目因作业多在野外复杂环境开展,涉及各种技术手段,致使安全风险较高,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当前,地质勘查安全生产管理问题仍然较多,涵盖安全管理制度执行不力、人员安全意识淡薄、作业环境恶劣、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管理能力强弱不均、安全资金投入不足、分包管理混乱、应急管理存在漏洞等情况。地质勘查项目工作中,地形测量、地质调查、钻探、采样和驻地等环节潜藏众多安全隐患。为了减少安全事故、提升安全管理成效,需要加大安全培训教育力度,完善安全管理体系,增加安全资金投入,规范分包管理流程,加强应急管理等措施。多措并举,确保地质勘查工作安全有序推进,为国家资源保障筑牢根基。

    2025年S1期 v.45;No.54 174-1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双重预防机制在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项目中的应用

    白含锦;蒋楠;蒋太平;

    地质灾害治理施工项目具有环境复杂、风险因素多、一旦发生事故后果严重等特点。为提升施工安全管理水平,本文介绍了实现安全生产过程的“双重预防机制”,并以某园区滑坡治理排危除险项目为例,对双重预防机制的内涵、实施流程以及在地质灾害施工项目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通过准确的危险源辨识、科学的风险评估分级、针对性的风险管控,切实可靠的隐患排查治理等一系列手段,基本实现了风险隐患的源头治理与过程控制。实践表明,双重预防机制有效降低了事故发生率,可为类似工程安全管理提供了参考。

    2025年S1期 v.45;No.54 179-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西藏纳木错湖泊钻探项目施工概述

    林俊宇;黄杨;孔卫开;段毅;

    该项目依托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与中国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项目,针对4 718 m高海拔、强风浪、淤泥质复杂地层等极端条件,研发了20.3m×9.8 m抗风型水上钻探平台,集成应用绳索取芯工艺、改良型特殊钻具(EXN、HPC、ALN等)及优质冲洗液护壁技术,突破了平台位移控制、连续取芯及孔壁稳定等关键技术瓶颈。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完成7个钻孔,CL-1G钻孔终孔深度510.2m,创国内高原深水湖泊水上钻探深度新纪录。通过优化钻探参数、创新钻具组合及构建安全管理体系实现了复杂环境下高效稳定作业,为解析青藏高原百万年尺度气候演化提供了关键地质档案。研究表明,该项目不仅填补了国内深水湖泊小口径钻探技术空白,更验证了“低转速低钻压控制+多工艺协同”钻探模式的有效性,为同类高原湖泊科考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方案,彰显了我国在极端环境钻探领域的技术突破与国际合作能力。

    2025年S1期 v.45;No.54 183-1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自贡地区一化石点位的新发现及其沉积特征简析

    刘宇;郝宝鞘;江山;叶勇;沈昕;

    自贡地区新发现一处恐龙化石剖面,在剖面上存在至少5处恐龙化石露头,根据地层的走向可以将化石总体分为上下两个层位。地层岩性以砂岩和泥岩为主,砂岩底部见薄层砾岩,砂岩中层理发育,构成典型的下粗上细的“二元结构”沉积特征。恐龙化石零散赋存于砾岩周围,由河流的搬运与砾岩一同沉积。地层分析指示多期的曲流河沉积环境,表明其可以作为恐龙化石搬运和沉积的良好载体。

    2025年S1期 v.45;No.54 187-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4K]
    [下载次数: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四川地质学报》征稿简则

    <正>征稿范围《四川地质学报》创刊于1980年,是四川省自然资源厅主管、四川省地质学会主办的学术性期刊(季刊)。多年来,始终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政策,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办刊方针,逐渐成为了打破部门界线,反映四川地质领域发展动态的主要论坛;同时,也是我省广大地质学会会员和地学科技工作者横向交流的重要平台。《四川地质学报》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批认定的A类学术期刊,是四川省科协和重庆市科协评选的“川渝一流科技期刊”,是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维普资讯《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上网期刊,是教育阅读网,华艺线上图书馆,超星图书馆收录期刊。《四川地质学报》主要刊载地质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研究论文和最新学术成果。

    2025年S1期 v.45;No.54 1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